清代台湾竹堑地区的土牛沟和区域发展.ppt

清代台湾竹堑地区的土牛沟和区域发展.ppt

  1. 1、本文档共4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清代台湾竹堑地区的土牛沟和区域发展

清代台灣竹塹地區的土牛溝和區域發展 ~一個歷史地理學的研究 施添福 報告大綱 緒論 竹塹地區土牛和土牛溝的構築年代 土牛和土牛溝的位置與分布 人文地理區的形成過程 人文地理區的社經特色 結論 一、緒論 土牛、土牛溝或土牛紅線 康熙末年採取了分疆劃界的策略,一者為防漢民窩藏於番地,二者為使生番不能逸出為害。 此一策略最初僅以隔離漢民和生番為目的 但到了乾隆年間,卻有逐漸演變成劃分漢民、熟番和生番界限的傾向。 先是在生番出沒的要口處,立石為界;繼而不但立石,而且在立石處開溝 築為界限的土堆,以其外形如臥牛,故稱土牛;而位居其側的深溝,則稱為土牛溝。 經由一些殘存的古碑、古圖和遺址,可以充分顯示土牛和土牛溝不但曾經普遍存在,同時也是北台灣相當顯著的一項人文地理景觀。 土牛溝到底有沒有用!? 多數學者研究台灣拓墾歷史時,大多以土牛「實際上並無法達到官方預期的效果,幾乎是毫無作用」,而未能重視此一界線所蘊含的實質量義。以「深六尺,闖一丈貳尺」的有形障礙,固然限制不了漢移民的侵耕和越墾 但作為一條劃分漢、番權利與義務的界線,其無形的毅力,對溝內溝外移墾社會的性質和發展,應有一定的影響。 因此值得以土牛和土牛溝作為研究的起點,以探究清代台灣土地拓墾、經營和租佃關係,以及由這些關係所形成的區域差異。 本文所謂的竹塹地區,其範圍南起中港溪,北迄南炭溪,東到清末番界,西至海;即包括清末的桃潤堡、竹北二堡、竹北一堡和竹南一堡等四堡。 研究範圍說明 本文所謂的竹塹地區 南起中港溪 北迄南炭溪 東到清末番界 西至海 即包括清末的桃潤堡、竹北二堡、竹北一堡和竹南一堡等四堡。 二、竹塹地區土牛和土牛溝的構築年代 土牛溝的發展史 [明鄭]→根據連橫〈台灣通史〉的記載,台灣遠在明鄭永曆十九年(1665)左右,即設有土牛做為防番界限,但當時的土牛設於何處?甚至是否真設有土牛,均已不可考。 [康熙]→台灣首次出現一條雖屬斷斷續續,卻較為明確的番界,應該是康熙61年(1722)左右的事。朱一貴事件後「立石禁入番地」,即自南而北,在五十四處立石為界。 [雍乾]→先後又有三次釐定番界的記錄。 首先是雍正七年(1729),「請嗣後更定嚴例,畫定生番界址,不許番、民出入販賣物件」。 其次是乾隆二年(1737) 「飭地方各官嚴禁民人私買番地,並將近番地界畫清,以杜滋慶」。 接著是乾隆三年(1738) 「令地方官督同土官劃界立石,刊明界限土名,仍將各處立過界址土名,造冊繪圖申送,以垂永久」。 區隔的對象 上面這些簡短記錄,對番界區位和形態的了解雖屬有限,但至少可以確定兩件事實 其一、到此時為止,所謂番界,一直是指漢民與生番的界限 其二、畫界之後,有時亦曾「畫冊繪圖」,以資查考。 由乾隆九年(1744),某官員所呈的一份疏文中可以推斷 康熙後不僅立石,並且在立石處開溝。換言之,土牛和土牛溝的名稱,在此一時期已開始使用。 番界所經之處,雖有被私自移徙的現象,就整體而言,自康熙61年至乾隆10年為止,並未更動。 不論此一族群分布原則在當時是否曾經認真加以執行,但已反映了清代台灣漢番的空間分布策略,已由原先的隔離漢民和生番,逐漸轉變為區隔漢民、熟番和生番。 挑溝堆土 乾隆25年(1760),「淡水廳一帶,從前原定火焰山等界,僅於生番出役之隘口立石為表,餘亦未經劃清。今酌量地處險耍,即以山溪為界;其無山溪處,亦一律挑溝堆土,以分界限」。 所謂的「挑溝堆土」,事實上就是建議構築土牛和土牛溝,以作為無山溪可資依阻之處的番界。自此以後即以土牛和土牛溝之名,聳立和鑲嵌於北台的大地之上。 土牛和土牛溝建成之後,雖歷經漫長歲月的風吹雨打,原貌盡失,但在二百二十餘年後的今日,其名、其址,尚有不少當地居民,能夠朗朗上口和歷歷指證無誤。從這一點看來,土牛和土牛溝應該是當時北台一項頗為顯著的人文景觀。 人地關係的形塑 儘管如此,之後的新界與原先設立之土牛界將竹塹地區,界分成三個人文地理區域卻是不可否認的事實。換言之,土牛和土牛溝劃分了漢民和熟番的主要居住維生地區;而之後的新界限制劃分熟番和生番的主要居住維生地區,並且沿著這一條新界,漢民和熟番共同先後自北而南建立了一帶寬窄不一的隘墾地區。 既然在竹塹地區三個人文地理區域的形成過程中,土牛和土牛溝扮演了主導的力量,因此我們認為有必要先知道這一條番界究竟通過竹塹地區的哪些地方。唯有如此,才能進一步討論溝內溝外社經發展的差異和漢番的互動關係。 因此,下一節先追蹤土牛和土牛溝的區位和分布,進而再討論三個人文地理區域的形成過程,以明瞭土牛和土牛溝在清代台灣社經發展上的實質意義。 三、土牛和土牛溝的 位置與分布 研究方法有三 為了重建自康熙61年立石為界至乾隆26年挑土開溝所築成的漢番界限,本文作者進行了三項工作: 首先整理古今地方志書有關土牛和

文档评论(0)

pangzilv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