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课件群落的动态.ppt

  1. 1、本文档共8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生物课件群落的动态

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 甲种群 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 丙种群 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 甲种群 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 丙种群 解析 甲、乙、丙三者之间可形成一条食物链,由于丙专食乙,所以两者之间为捕食关系,甲、乙和丙还会因生存空间的相同而存在竞争;丙大量的捕食乙,乙会消亡,随之丙也会消亡,最后只剩下甲。 答案 C 4、自然界中生物种内及种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下述观点不正确的是 A.林鸽群较大时被苍鹰捕食的几率降低 B.鲈鱼有时捕食鲈鱼的幼鱼,这有利于鲈鱼种的维持 C.自然界中的猴群经过争斗建立了优劣等级制度,并依次占据资源,这对种的保持是有利的 D.自然界中物种间捕食对一个种有利,但会使另一个种消失 5、防治松毛虫常用的方法有招引灰喜鹊和施放毛虫白僵病菌,灰喜鹊和白僵病菌与松毛虫的关系依次是 A.竞争和互利共生 B.捕食和寄生 C.捕食和互利共生 D.寄生和捕食 6、大多数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A.温度、食物 B.温度、光照 C.湿度、温度 D.光照、食物 7、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垂直方向上,群落具有分层现象 B.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依赖于植物 C.在水平方向上,生物种类分布也有差异 D.在动物群落中没有水平结构 13.科研人员对江苏某地沿海滩涂米草群落和裸露 泥滩的大型底栖(土壤)动物丰富度进行了对比 研究。在相同取样条件下,利用一种常用底泥 采样器(50cm×50 cm×30 cm)采得各动物类 群的物种 数和个体总数如下表。下列有关本 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有 ( ) 个体部数 物种数 个种总数 物种数 个体总数 物种数 个体总数 物种数 个体总数 物种 数 蛤类 泥螺类 沙蚕类 厚 蟹类 招潮 蟹类 A.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动物物种丰富度高于米草 群落 B.米草群落的大型底栖动物种群密度高于裸露泥滩 C.改用另一规格的常用底泥采样器会影响对比研 究的结论 D.改变采样的时间不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 体总数 0 0 10 1 0 0 9 2 12 3 米草群落 14 2 10 1 12 2 14 1 18 5 裸露泥滩 解析 据表中数据分析,裸露泥淮的大型底栖动物种丰富度高于米草群落;如果改变采样时间,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可能不同,故A项正确,BD项错误。改换采样器不会影响对此研究的结论,C项错误。 答案 A 14.下图①~④分别为A.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B. 大小两种草履虫;C.狐与兔;D.细菌与噬菌 体四组生物的种间关系示意图(纵轴表示个体 数,横轴表示时间)。请据图回答: (1)判断A~D四组生物的对应曲线: A. ;B. ;C. ;D. 。 (2)造成②中出现的现象是由于 。 9.(2009·全国理综Ⅱ,5)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 例的是 ( ) A.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 B.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 上采食 C.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 基酸 D.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 加,另一种数量减少 D D项两种绿藻为竞争关系。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蚜虫因此而免遭天敌瓢虫的捕食,这是互利共生关系;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的食物不同,不是竞争关系;细菌和噬菌体是寄生关系。 答案 D 典例分析 阅读提供的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1 在许多自然景区,将原有植被清除,然 后从农田运来土壤种植草坪。绿化用草坪不但 需要大量灌溉来保证其生长,还需要不断的进 行施肥、除草、药物防治病虫害等工作,对当 地原有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 C 2.合理密植、除草、除虫均可以增加作物的产量,这些措施依次影响了农田生物之间的 ( ) A.种间关系、种内关系、种间关系 B.种间关系、种间关系、种间关系 C.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种间关系 D.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种内关系 C 3.下面甲、乙两图分别表示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 履虫单独培养(甲)和混合培养(乙)时的个 体数量变化曲线。从该图所示的结果可以推断

文档评论(0)

pangzilv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