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货币合作与中国的货币统一.doc

  1.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国际货币合作与中国的货币统一

国际货币合作与中国的货币统一 国际货币合作与中国的货币统一 厦门大学金融系 朱孟楠 研究基础 1、《金融监管的国际协调与合作》,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 2、论过渡期内欧元的稳定性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国际贸易问题》,2000年第4 期。 3、区域性金融合作面临的问题与解决途径(上) 《金融早报》2001,11,12第8版。 4、区域性金融合作面临的问题与解决途径(下) 《金融早报》2001,11,19第8版。 5、最优货币区理论与东亚单一货币的建立,《亚太经济》2001年第6期。 6、美元:好大一棵树 ,《金融经济》2002年第4期。 7、东亚货币合作的意义、难点与对策,《厦门大学学报》(哲)2002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世界经济导刊》2003年第1期全文转载。 8、论加入WTO后两岸金融合作的基本思路和具体对策 《两岸金融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68~77页。 9、 “中元区”的构建:现实可行性及前景展望 《厦门大学学报》(哲)2004年第4期。 10、关于福建省率先建立“海峡两岸金融合作实验区”的设想 《福建金融》2004年第8期。 11、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协调与合作,《上海金融》,2004年第10期。 12、“中元”货币区的可行性研究与现实思考 《亚太经济》2005年第4期。 国际货币合作 国际货币合作:就货币方面达成的协议、制定的规则、建立的机制和制度等。 国际货币合作有不同的层面,最高层面应是货币的统一。 货币的统一:全球货币的统一、区域货币的统一。 历史上有过金本位制度,可以说是全球性的货币制度,但真正意义的全球性的统一货币始终不存在。 目前国际社会出现的主要是区域货币一体化。 未来的趋势可能是:在区域货币一体化的基础上出现全球统一的世界货币。但这种目标是实现,尚需时日。 最优货币区理论及其发展 最优货币区理论 是20世纪60年代,在经济学界进行的对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制度孰优的争论中,由蒙代尔教授于1961年最早提出。 所谓“最优货币区”,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组成的一种货币联盟,区域内实行单一的共同货币,或虽有几种货币但相互之间具有无限可兑换性,其汇率在对内进行经常交易和资本交易时互相盯住,保持不变,对外则统一浮动,以求在总体上达到宏观经济政策最优效果,即对内稳定物价控制失业,对外维持国际收支的平衡。 在蒙代尔之后,许多经济学家也开始关注这一理论,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补充。其中,关于最优货币区的衡量标准理论是最优货币区理论的核心问题,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目前,关于最优货币区标准的理论观点主要有: 最优货币区理论及其发展 (1) 蒙代尔的要素流动性标准。他认为,当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等在某几个地区内能够自由流动,而与其他地区之间不能流动时,具有要素流动性的几个地区就可以构成一个“最佳货币区”。该“货币区”既可提高微观效率(如消除交易成本),又能更有效地预防和抵御经济冲击。 (2)经济开放度标准。麦金农将经济开放度(即一国生产或消费中贸易商品对非贸易商品之比)作为建立最优货币区的标准。他认为,在外部世界价格同样稳定的前提下,那些贸易关系密切的经济开放区应组成一个共同的货币区,从而有利于实现内外部经济均衡价格的稳定。同时,他还指出相对于大的开放经济区域而言,固定汇率制更适合于小国开放型经济体。 最优货币区理论及其发展 (3)产品多样化标准。继麦金农之后,凯南提出,当外国对进口商品需求发生时,产品多样化程度越高的国家将越能抵御外部冲击经济总产出水平带来的影响,因而也更适合于实行固定汇率制,组成单一货币区。 (4)金融一体化标准。英格拉姆认为当金融市场高度一体化时,一国就可以借助资本的自由流动来恢复由于国际收支失衡所导致的利率的任何不利变化,从而降低了通过汇率波动来改变区域内贸易条件的需要,因此就适宜实行固定汇率制。 最优货币区理论及其发展 此外,还有很多经济学家提出了以通货膨胀和政府一体化等作为最优货币区的标准。 (5)通胀偏好接近性。弗莱明(1969)提出通胀率接近的国家间更适于达成货币一体化,其认识的出发点也是对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考虑。前人主要从供求条件的微观经济干扰来研究不平衡的发生机理,而他的理论发展在于是从宏观现象入手发掘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及其解决方式。 (6)政策一体化。英格拉姆(1969)、凯思(1969)、合勃勒(1970)及托威尔和威利特(1970)等人先后提出了达成最适宜货币区的政策一体化条件。这一条件的设想比“通胀偏好接近性”条件设想更具现实性,其起点就是承认各参与国的宏观经济结构的差异性,即承认各国理想的通胀率的差异,进而提出通过达成一定程度的宏观政策融合来解决这一问题。 最优货币区理论及其发展 其他的标

文档评论(0)

yurixiang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