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关和谐理念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1.doc

公关和谐理念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1.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公关和谐理念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1

公关和谐理念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我国社会正处于急剧转型的过程之中。转型是为了发展,转型是为了发展,而发展的目标是要发展出一个和谐社会。同时,发展也十分需要以和谐为基础,以和谐为条件。不和谐,难以发展。转型期既可以是经济增长的黄金时期,也可以是社会矛盾的高发期。这一矛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 以往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如果人与人之间不和谐,社会不和谐,加快发展便是空话,因此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而深远。   从中国古人追求的“大同世界”到西方人追求的“理想国”,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从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魏特林,到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者毛泽东、邓小平,对社会和谐思想都有程度不同的论述。   在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上,空想社会主义者首先提出建设人与人之间平等相处的和谐社会的目标。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的社会和谐思想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指出,由于历史的局限,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具有空想的性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主张和谐社会是包括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在内的共产主义社会的特征。未来社会不仅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而且在人与自然之间都应形成和谐的关系。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把共产主义定义为“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毛泽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中,提出了要消除社会不和谐,实现社会和谐的思想。这些宝贵的思想无疑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探讨的先声。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发展、完善的邓小平理论更是充满了社会和谐的思想。从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思想中的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到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都体现了社会和谐的思想。特别是,一手抓社会发展,一手抓社会稳定;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的一系列“两手抓”论断,都是从每个不同反面说明社会的发展和不断和谐的结果。生活富足是人与社会和谐的物质基础。在自然经济时代,房不漏雨、缸不断米、厨不断烟是生活好过的表现。温饱、富足一直是中国人的生活追求。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工业化、市场化进程,生产力大幅度提升,人们的温饱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并开始走向比较富裕、满足的富足阶段,逐步达到小康水平。物质生产和城市化进程的高速发展,比较彻底地改变了城乡的旧面貌,也大大改变了人的精神面貌,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建立在充足物质生活基础之上的各种物质交往,日益出现文明、健康、大方、得体景象。人们安居乐业,进取创造,注重发展和享受,注重提高生存质量,生命意义日益得到关注,人在社会上的尊严、价值有了更多可靠保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逢其时。 生命安全是人与社会和谐的必然追求。在人的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安全需要也被激发起来,所谓“福莫大于平安”,就是中华民族对生活质量的传统评判标准。日益积累的富裕生活,不断勃兴的市民社会,相应也产生了财产安全、生命安全的需要。在这里,“安全”已经被赋予全新的意义,是一个更新的概念。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过程中,生产安全、生活安全、生命安全成为社会和谐的必然追求。没有优越的安全环境,酿造小康生活、建设小康社会就根本没有保障。因此,只有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安全保障体系和危机应急机制,才能保护现代化建设成就,才能促进人与社会的整体和谐。 心理平衡是人与社会和谐的内在根据。心理平衡是心理健康的表现,它会形成积极的情绪感染他人,催人奋进;相反,心理不平衡就会形成消极情绪,影响心理健康,使人悲观失望、不思进取、甚至堕落犯罪。因此,经常调节自我心态,积聚、保持平常心,形成积极心理水平,使之适应于不断变动的社会生活,是促进人与社会和谐的内在根据。 精神协调是人与社会和谐的关键环节。社会稳定需要精神协调。精神协调主要是指民族精神的共同化得到认同,社会精神的普遍化得到包容,个人精神的道德化、高尚化得到尊重与理解,三者和谐一致。精神协调成为促进人的完善、推动社会和谐的关键环节。近代社会,开明人士提出了“大同”、“民生”、“民享”等思想,谋求人民大众的幸福、康乐,实质上就是要追求精神协调、实现人与人和睦相处、社会秩序井然的良好局面。中国共产党站在开放时代前沿,呼应时代渴望,提出科学发展观,更加注重人民生活的富足、生命的安全和精神的协调、平衡,把实现社会的人际和谐、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崇高价值追求。    6

文档评论(0)

zhuwenmeijial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65136142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