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篇:金属液态成型加工工艺
第一篇:金属液态成型加工工艺
第一章液态成型理论基础
一、铸件的凝固方式
二、液态金属的工艺性能
三、合金的收缩
1)液态收缩:液面下降
2)凝固收缩:液态收缩和凝固收缩是铸件产生缩孔、缩松的根本原因
3)固态收缩:铸件的外形尺寸减小;用线收缩率:产生铸造应力,变形、裂纹等的原因
叙述缩孔的形成?缩松的形成?(书上有)
3铸造应力
铸造应力有热应力、收缩应力和相变应力。热应力产生原因:凝固和冷却过程中,不同部位由于温差造成不均匀收缩而引起的铸造应力
哪个部分的热应力拉应力?哪个部分的热应力是拉应力?(分析书10页图1-10)
减少和消除热应力的方法:
1)合理设计铸件的结构2)采取同时凝固的工艺3)合理选用金属4)减少收缩应力5)对铸件进行时效热处理
铸件裂纹
有热裂和冷裂(弹性状态和塑性状态)
③防止裂纹的措施
● 减少和消除应力
●控制 S、P 含量
四. 合金的吸气性
有三种类型的气孔:1. 侵入气孔2. 析出气孔3.反应气孔
五、铸件的质量与检验
铸件质量:铸件本身能满足用户要求的程度。包括外观质量、内在质量、使用质量
第二章 常用合金铸铁的生产
1.按碳的存在形式不同将铸铁铸铁分类:
①白口铸铁:全部Fe3C形式
②灰口铸铁:全部石墨形式
③麻可铸铁:有Fe3C和石墨
灰口铸铁又分为:1)灰铸铁(石墨以片状存在)2)可锻铸铁(石墨以团絮状存在)3)球墨铸铁(石墨呈球状)4)蠕墨铸铁(石墨呈蠕虫状)
2. 牌号
形式:HT×××
HT:表示灰铸铁
数字表示抗拉强度
其σb与壁厚有关,越厚, σb↓,数值表示其最低抗拉强度
如,HT100——最低抗拉强度为100Mpa
球墨铸铁1. 牌号
形式:QT×××—××
QT:表示球墨铸铁
前一数字表示最低抗拉强度
后一数字表示最低延伸率
如,QT450—10
可锻铸铁1.牌号:KT×××—××
最低抗拉强度
最低延伸率
蠕墨铸铁 牌号:RuT×××,最低抗拉强度
**铸钢的铸造性能劣于铸铁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熔点高,流动性差,收缩大,钢液易氧化,易产生粘砂、冷隔、浇不到,缩孔、气孔,
易产生变形、裂纹。因此,其铸造性能差。
第三章液态金属的成型方法
按工艺方法不同分为:砂型铸造和特种铸造
1 金属型铸造的优缺点
2、熔模铸造
3.离心铸造
4.陶瓷型铸造
1 工艺过程
砂套造型→灌浆与胶结→起模与焙烧→烧
结与合箱→浇注
2. 特点及应用
1)陶瓷型的高温变形小,铸件的尺寸精度高,且陶瓷耐高温,可浇注高熔点金属
2)适合于单件,小批量生产
3)铸件大小不受限制,目前主要用于生产厚大精密铸件
5壳型铸造:用的是覆膜砂
第二篇:金属的塑性成形加工工艺
绪论:塑性成形可以分为体积成形和板料成形。
第五章 金属塑性成形理论基础
1、金属变形的实质
单晶体塑性变形基本方式是“滑移”与“孪生”,滑移是金属中最主要的塑性变形方式。
滑移是晶体的一部分相对于另一部分的相对滑移,即通过位错运动来变形。
2金属塑性变形后的组织和性能
一、冷塑性变形
1、冷塑性变形后的组织和性能:
1) 晶粒沿变形方向拉长
2) 晶粒破碎,位错密度增加,产生加工硬化
3)晶粒择优取向
4) 残余内应力
2冷变形后金属在加热时组织和性能的变化
回复2)再结晶3)晶粒长大
3金属的可锻性及其影响因素
可锻性的优劣是以金属的塑性和变形抗力来综合评定的。
1、材料性质的影响:1.)化学成分2)金属组织与结构的影响
2、加工条件的影响:1)变形温度的影响2)变形速度的影响3)应力状态的影响4)坯料表面质量
第六章 常用金属的塑性成形
金属的塑性成形主要有自由锻、胎模锻、模锻、轧制、挤压、拉拔等几种方法。
1自由锻与胎模锻
二、胎模锻
胎模锻的模具主要有:扣模、筒模及和模三种。
2模锻
模锻:分为锤上模锻和压力机模锻
锤上模锻:施加力为冲击力
压力机模锻:施加力为静压力
一、锤上模锻
1锻模结构:由上模和下模组成。
1.1模膛:模膛根据其作用分为模锻模膛和制坯模膛(1)模锻模膛又分为终锻模膛和预锻模膛(2)制坯模膛又分为拔长模膛、滚压模膛、弯曲模膛和切断模膛。
锻件图设计时,应考虑以下问题:
①确定分模位置
分模面是上下模在锻件上的分界线,按以下原则确定
a)保证锻件能从模膛中取出
b)选定在锻件侧面的中部
c)选在使模膛深度最浅的位置
d)使零件上的敷料最少
e)使分模面为一个平面
②确定加工余量、公差和敷料
③模锻斜度
④模锻圆角半径(作用:减少应力,获得轮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