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八章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 - 盘锦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护理学》教案
第八章 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
盘锦职业技术学院卫生系基础护理教研室
金莉
授课章节 第八章 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 授课时数 20学时 课 型 理论课+实验课 授课地点 教室、示教室、实验室 教学方法 讲授法、操作示教、操作练习、指导、考核、应用开放式教学系统 教学目标 1、了解正常生命体征及生理性变化
2、掌握生命体征的异常观察和护理
3、熟练掌握生命体征的测量方法
4、熟练掌握促进呼吸功能的护理技术
5、能够正确实施吸氧与吸痰疗法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具有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对待工作要有一丝不苟的态度。爱护实验室设备,遵守实验室规则。 重 点 1、生命体征的异常观察和护理
2、生命体征的测量方法
3、促进呼吸功能的护理技术
4、吸氧、吸痰疗法操作 难 点 生命体征的测量及吸氧、吸痰疗法的操作要点 课程内容及环节 【组织教学】
【复习旧课】
【导入新课】
【讲解新课】
体温的观察与护理
脉搏的观察与护理
血压的观察与护理
呼吸的观察与护理
维持呼吸功能的护理技术
吸氧法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第十三章 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
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是机体内在活动的客观反映,是判断机体健康状态的基本依据和指标,临床称之为生命体征。本章将介绍生命体征的观察和测量方法,以及异常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
第一节 体温的观察和护理
一、正常体温的生理变化
(一)体温的产生
体温(temperature)是指身体内部——胸腔、腹腔和中枢神经的温度,较高且稳定,称为体核温度(core temperature)。皮肤温度称为体壳温度(shell temperature),它低于体核温度,可随环境温度和衣着厚薄而变化。
(二)产热与散热
1. 产热方式 机体的产热过程是细胞的新陈代谢过程。
2. 散热方式 人体通过物理方式进行散热。人体最主要的散热器官是皮肤。
辐射(radiation) 是热由一个物体表面通过电磁波传到每一个与它不接触的物体表面的散热方法。辐射散热量占总散热量的60%~65%。在低温环境中,它是主要的散热方式。
传导(conduction) 传导是机体的热量直接传给它所接触的较冷物体的一种散热方式。传导散热量取决于所接触物体的导热性能。
对流(convection) 对流是传导散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通过气体或液体的流动来交换热量的一种散热方式。
蒸发(evaporation) 由液态变为气态,同时带走大量热量的一种散热方式。蒸发散热占总散热量的20%~30%。
(三)体温的调节
人体体温的相对恒定除了自主性体温调节以外,还可由意识的行为调节来适应环境。自主性体温调节是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控制下,随机体内外环境温度刺激,通过一系列生理反应,调节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使体温保持相对恒定的体温调节方式。
(四)正常体温
正常体温是一个温度范围,而不是一个温度固定值。临床上通常以测量口腔、腋下和直肠的温度为标准。其中直肠温度最接近于人体深部温度,但在日常工作中,以测量口腔、腋下温度更为常见、方便。正常体温范围是:
口温 37℃(36.2℃~37.2℃)
腋温 36.7℃(36.0℃~36.7℃,比口温低0.3℃~0.5℃)
肛温 37.5℃(36.5℃~37.5℃,比口温高0.3℃~0.5℃)
(五)影响体温的因素
1.性别 一般女性较男性稍高,女性在月经前期和妊娠早期轻度升高,排卵期较低,这种波动主要与孕激素分泌周期有关。
2.年龄 新生儿体温易受外界温度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因为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皮肤汗腺发育又不完全,从而体温调节功能较差,容易波动。儿童代谢率高,体温可略高于成人。老年人由于代谢率低,故体温偏低。
3.昼夜 一般清晨2-6时体温最低,下4-8时体温最高,其变动范围约在0.5-1℃之间。这种昼夜有规律的波动,是由于人们长期的生活方式如活动、代谢、血液循环等相应的周期性变化所形成的。而长期从事夜间工作者,周期性波动则出现夜间体温升高,日间体温下降的情况。
4.情绪与运动 情绪激动时交感神经兴奋,运动时骨骼肌收缩,均可使体温略有升高。
5.其他 外界气温的变化,进食及药物等均可使体温产生波动。
二、体温异常的观察护理
(一)体温过高
体温过高(hyperthermia)又称发热(fever)。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当体温上升超过正常值的0.5℃时,称发热。发热是疾病的常见症状,也是机体对致病因子的一种防御反应,但长期发热可使体内能量物质大量消耗。引起重要器官功能发生障碍。
1.引起发热的原因
(1)感染性发热临床上最常见,包括生物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