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茶道及茶的泡法.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茶道及茶的泡法

中国茶道美学初探   中国茶道发展到今天,如果从唐陆羽《茶经》刻印开始计算(约唐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已有1200多年历史,其中兴衰成坏,发展式微,不胜枚举。有关茶的著作、论述很多,《茶谱》、《茶录》、《茶笺》、《茶史》、《茶论》、《茶述》等均见于历代茶文化典籍,而有关茶的诗词文章等就更多了,如唐诗、宋词以及明清笔记中有关茶的资料就颇为丰瞻,流布也很广泛,影响深远。而一些有关茶道礼法、清规、烹茶技艺、茶法、茶诀等虽然没有流传下来,但在唐宋以来的禅宗典籍中,仍然保留了不少,譬如《百丈清规》、《禅苑清规》、《五灯会元》等多有有关茶事、茶礼的记述。这些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无疑为我们探讨中国茶道美学命题和范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茶道”一词最早见于唐代诗僧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诗,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条中也有记载,可见早在我国唐代,就已经饮茶有“道”了。   自唐以来,出现了许多热衷于品茗艺术的文人雅士,如唐代的皎然、陆羽、卢仝、鲁龟蒙、皮日休、白居易,宋代的蔡襄、欧阳修、苏轼、黄庭坚、陆游,以及明清时期的朱权、陆树声、许次纾、张源、张岱、罗禀、冒襄、袁枚等。甚至连一些帝王贵胄也加入到茶人行列,为茶事推波助澜。如宋徽宗以帝王之尊,曾亲自碾茶、点茶、布茶,并写有一部茶学专著《大观茶论》。再如清代的乾隆皇帝,也以善饮茶而闻名天下。他们或以语言文字入茶,或以艺术修养入茶,或以佛法禅机入茶,或以自我人格及大自然的真情入茶,使中国品茗艺术真正从日常煎点提升到精神品饮的境界上来,使中国“茶道”渐次形成。他们中许多人都是茶道实践的先行者,如陆羽、皎然、苏轼、赵佶、朱权、张源等。在这种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历史进程中,茶道实践过程中所独有的雅洁、清静、空灵、平和、率真的精神追求也逐步完善,中国茶道美学实质也渐次显露。   一般认为,茶文化是一种“中介”文化,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具有深刻的精神内涵和丰富的审美内容,是古老的中华文明贡献给全人类的宝贵财富。我个人还以为,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融汇了儒家、道家及佛家精华,掺揉着大自然的真意,是东方文化艺术殿堂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是具体的茶事实践过程,同时也是茶人自我完善、自我认识的过程。茶人通过品饮而悟道,这种过程就称作茶道。或者简单的讲,品饮者对茶的觉悟,称作茶道。由此可见,茶道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修证范畴,是要实修实证的,不仅要在“理”上认知,更要在“事”上修证,我们要探讨中国茶道美学实质,就应该从茶道实践过程着手,而非仅仅停留在认知或研究的层面上。也即是说,中国茶道美学不仅是一门理论学科,更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它研究人们在茶道实践过程中对美的认识和创造,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审美趣味和精神追求等。   中国茶道的美学特征可以用四句话、八个字来概括:大雅、大美、大悲、大用。 茶·道 一、尊人   中国茶道中,尊人的思想在表现形式上常见于对茶具的命名以及对茶的认识上。茶人们习惯于把有托盘的盖杯称为“三才杯”。杯托为“地”、杯盖为“天”,杯子为“人”。意思是天大、地大、人更大。如果连杯子、托盘、杯盖一同端起来品茗,这种拿杯手法称为“三才合一”。   二、贵生     贵生是道家为茶道注入的功利主义思想。在道家贵生、养生、乐生思想的影响下,中国茶道特别注重“茶之功”,即注重茶的保健养生的功能,以及怡情养性的功能。  道家品茶不讲究太多的规矩,而是从养生贵生的目的出发,以茶来助长功行内力。如马钰的一首《长思仁·茶》中写道:一枪茶,二枪茶,休献机心名利家,无眠未作差。     无为茶,自然茶,天赐休心与道家,无眠功行加。   可见,道家饮茶与世俗热心于名利的人品茶不同,贪图功利名禄的人饮茶会失眠,这表明他们的精神境界太差。而茶是天赐给道家的琼浆仙露,饮了茶更有精神,不嗜睡就更能体道悟道,增添功力和道行。   更多的道家高人都把茶当作忘却红尘烦恼,逍遥享乐精神的一大乐事。对此,道教南宗五祖之一的白玉蟾在《水调歌头·咏茶》一词中写得很妙。   二月一番雨,昨夜一声雷。   枪旗争展,建溪春色占先魁。   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炼作紫金堆。   碾破春无限,飞起绿尘埃。   汲新泉,烹活火,试将来,放下兔毫瓯子,滋味舌头回。   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   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三、坐忘   “坐忘”石道家为了要在茶道达到“至虚极,守静笃”的境界而提出的致静法门。受老子思想的影响,中国茶道把“静”视为“四谛”之一。如何使自己在品茗时心境达到“一私不留”、一尘不染,一妄不存的空灵境界呢?道家也为茶道提供了入静的法门,这称之为“坐忘”,即,忘掉自己的肉身,忘掉自己的聪明。茶道

文档评论(0)

yurixiang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