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寨岭隧道软岩大变形段支护措施研究.docx

木寨岭隧道软岩大变形段支护措施研究.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木寨岭隧道软岩大变形段支护措施研究

现代隧道技术MODERNTUNNELLINGTECHNOLOGY木寨岭隧道软岩大变形段支护措施研究文章编号:1009-6582(2011)04-0135-07木寨岭隧道软岩大变形段支护措施研究刘国庆(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西安710043)摘要文章结合新建兰渝线木寨岭隧道工程实践,在了解了碳质板岩地层发生大变形的原因和机理的基础上,对高地应力条件下软岩大变形的控制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处理隧道大变形应以控制为主的原则,以及确保隧道安全施工、快速通过的支护措施和变形控制对策。关键词隧道软弱围岩中图分类号:U457+.3大变形高地应力变形控制文献标识码:ADK192+375,全长19.095km,设计为两座单线隧道,洞身段线间距40m。该隧道最大埋深600m,为全线控制工程之一。根据施组要求,共设置八座斜井,其中3#、4#井采用有轨运输。勘察设计资料显示,隧道洞身位于二叠系碳质板岩地段(DK177+700~DK192+170),最大水平地应力SH=16.8~27.5MPa,岩石单轴饱和抗压强度Rc=30~100MPa,其强度应力比Rc/SH=1.1~5.7,属极高—高地应力区(GB/50218-94工程岩体分级标准)。防范和控制上述高地应力软岩地段施工中产生的围岩较大挤压变形,将是本隧道设计与施工需要解决的技术关键。绪言由于岩体的复杂性和各种地质条件的影响,到目前为此,国内外关于高地应力对不同地质条件下隧道工程影响的特性,尚难取得统一认识。在我国,目前在家竹箐隧道、乌鞘岭隧道、堡镇隧道等典型高地应力隧道工程中已取得一定经验,但对于更为复杂地质条件下长大隧道工程的安全和快速施工,在地应力影响特性、支护变形控制结构和施工方法上仍有待进一步研究。新建兰渝线为我国迄今为止最为复杂的一条山区铁路,沿线穿越崇山峻岭,长大隧道及隧道群占线路总长度近70%。该线隧道地质及地形条件极为复杂,存在地应力高、断裂构造及不良地质发育等特点。其中,兰广段软岩隧道通过的主要地层为二叠系碳质板岩、志留系碳质千枚岩等,遇水易软化,受地应力和地质构造等影响,施工中可能引起挤压性大变形,危及隧道安全并制约施工进度,给隧道设计和施工带来一系列困难。因此,控制软岩大变形是本线面临的一大技术难题。1软岩大变形隧道风险对策由于本隧道DK177+700~DK191+810段以软质板岩为主,夹极软岩碳质板岩,受构造影响岩体破碎,同时受高地应力的影响隧道有产生较大变形的可能,故在设计阶段对此做出了如下风险对策:(1)针对不同的地层采用不同支护参数来控制围岩变形。(2)拱部设φ42超前小导管预注浆加固地层,以提高围岩的物理力学参数及应力分布的均匀性。(3)现场测试围岩松动圈的范围,根据围岩应力特征,在隧道施工中采用中长锚杆(管)围岩加固3木寨岭隧道概况木寨岭特长隧道起讫里程为DK173+280~2修改稿返回日期:2011-05-26作者简介:刘国庆(1972-),男,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隧道勘察设计工作,E-mail:tyylysd@163.com.第48卷第4期(总第339期)2011年8月出版135Vol.48,No.4,Total.No.339Aug.2011图13#有轨斜井副井斜7+00~斜6+83段左边墙混凝土开裂掉块严重,部分拱架扭曲变形Fig.1Seriousconcretecrackingandspallingofleftsidewallat7+00~6+83sectionofauxiliaryshaftofNo.3trackedinclinedshaftandsomedistortedsteelarches图2套拱段锚杆施工Fig.2Installationofanchorboltsoninnerarchsection现代隧道技术MODERNTUNNELLINGTECHNOLOGY木寨岭隧道软岩大变形段支护措施研究技术,以控制变形。(4)可以通过加大隧道的预留变形量,加强隧道的初期支护参数,如:采用早高强喷混凝土、增大喷层厚度、加大初期支护钢架的刚度、采用长锚杆和深孔锚杆,以及加强二次衬砌的结构参数等来控制变形。(5)发生挤压大变形时,可采用多重支护、分次施工支护技术来控制变形。(6)为了控制变形,改善隧道结构的受力条件,根据实际的变形情况,可适当调整隧道结构的曲率,隧道正洞可采用近似圆形的结构断面,斜井可采用曲墙断面形式。(7)掌子面设小导管进行应力释放,必要时可压注水泥浆预加固掌子面。(8)采用动态设计,启动科研项目,用科研成果指导设计、施工。顶下沉累计值达285mm(图1)。(1)原设计情况本段原设计(Ⅴ级围岩)支护参数为:I12工字钢(1榀/米);15cm厚C25喷混凝土;φ22砂浆锚杆长,3.0m,间距为1.0m×1.0m;φ8钢筋网片,间

文档评论(0)

153****959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