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消费理论视野中的粉丝文化研究.docx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西方消费理论视野中的粉丝文化研究

西 方消 费 理 论 视野 中 的 粉 丝文 化 研 究杨玲摘 要:本文首先回顾和梳理了西方的三种主要消费理论,然后分析粉丝文化研究在其发展的三个阶段中对上述三种理论的运用和修正,最后探讨粉丝文化现象在当代中国出现的深层原因及其社会文化蕴意。 本文认为,粉丝文化是当代中国社会一种日益普遍的消费模式,研究粉丝的消费实践能够帮助我们重新思 考消费与社会转型之间的相互关联,更好地理解消费文化在当下现实中所发挥的独特社会功能。关键词:粉丝 粉丝研究 消费文化 消费理论粉丝研究(fan studies)是一个 20 世纪 90 年代初才在英美学界兴起的学术领域。它的兴起与大众文化研究的范式转型关系密切。自 80 年代初开始,大众文化的研究重心逐渐从 文本转移到受众,从文本生产(编码)转移到文本消费(解码)。研究者不再主要分析文本并假设文本对受众有着可预见的影响,而是关注受众解读文本并生产意义的能力。1992 年可说是粉丝研究的奠基年。这一年,美国媒介学者詹金斯(Henry Jenkins)出版了粉丝研 究的经典之作《文本盗猎者:电视迷和参与性文化》;民俗学家贝肯-史密斯(Camille Bacon-Smith)出版了《进取的女人们:电视粉丝群和通俗神话的创造》;影视制作人刘易 斯(Lisa A. Lewis)编辑出版了论文集《崇拜的受众:粉丝文化与大众媒介》。这些著作从 新颖多样的角度探讨了粉丝的心理特点和消费模式,将粉丝现象全面引入了学术话语。经过 10 多年的迅猛发展,粉丝研究现已成为一个涉及受众研究、媒介研究和消费研究的跨学 科、跨国界的研究领域,并对这三个领域的发展都起到了推动作用 。本文关注的主要是粉 丝研究与消费理论之间的互动。三种消费理论:操纵、区隔和使用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消费长期以来都是一个颇受歧视和诟病的范畴。英国学者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指出,“consume”一词自 14 世纪起,就出现在英文里。但在早期 的英文用法里,这个词都指涉的是摧毁、耗尽、浪费和肺结核等负面意义。直到 18 世纪中 叶,随着资本主义的诞生,该词才开始“以中性的意涵出现在有关中产阶级的政治、经济 的描述里” 。西方社会学直至晚近,都还只赋予消费从属和被决定的地位。人们普遍认为, 消费没有“真正的”工作(如生产、商业、管理)重要,消费是从属于生产的。工作是高———————————————C. Lee Harrington and Denise D. Bielby, “Introduction: New Directions in Fan Studies,”48.7 (2005): 799.[英] 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第 85—86 页,刘建基译,三联书店 2005 年版。302011 ·1贵的、生产性的,消费和休闲则是轻浮的、浪费的、腐化堕落的 。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中国传统社会也一向提倡俭善奢恶、安贫乐道 。直到今天,官方意识形态仍在“勤俭节约、 艰苦奋斗”和“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矛盾中徘徊。法兰克福学派的消费理论最集中地体现了西方知识精英对消费的恐惧和敌意。1947 年, 该学派的创始人阿多诺(Theodor W. Adorno)和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首创了“文 化工业”一词来描述大众文化产品的生产过程,并声称文化工业的产品具有同质性、可预 测性和强烈的欺骗性。阿多诺和霍克海默认为,大众的娱乐需求和文化消费都是“工业生 产的结果”。那些为大众消费量身定做的产品,都是根据计划生产出来的。文化工业有意自 上而下地整合了它的消费者。文化工业越根深蒂固,它就越能“应付、生产和控制消费者 的需求”。它所提供的娱乐不过是一种愚乐,是为现存社会秩序辩护的借口,目的是让大众 忘却苦难,即便苦难正在他们身边上演 。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进一步指出,资本主义通过文化工业倡导了一种“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制造 出“虚假”需要,导致公共领域集体行动的减少和日常生活的私人化。在消费社会里,人 们只能通过物质商品来寻求本应该通过工作和政治参与获得的满足、自我实现和认同 。消费除了被当作一种社会操纵,还经常被当作社会区隔的标记。挪威裔美国社会学家 凡勃伦(Thorstein Veblen)是最早关注商品的符号意味的研究者。在 1899 年出版的《有闲 阶级论》一书里,凡勃伦探讨了美国新富阶层中的炫耀式消费。他认为,在传统的乡村社 会,有闲阶级主要是通过炫耀式休闲(conspicuous leisure)来展示自己的财富和社会地位。 但城市化进程改变了这一点,面对城市里众多的陌生人,炫耀式休闲已经不足以展示个人 的经济力量。城市生活的匿名性要求

文档评论(0)

153****959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