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节 1型超敏反应
第四章 临床免疫第一节 超敏反应 学习目标 1、掌握概念:超敏反应、变应原。 2、掌握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及常见疾病。 血液中的细胞 血细胞分为三类: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1、红细胞 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功能―携O2和部分CO2. 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也无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血液中的红细胞红蛋白含量,男性约 120~150g/L,女性约105~135g/L. 2 2、白细胞 白细胞为无色有核的球形细胞,体积比红细胞大,能作变形运动,具有防御和免疫功能。成人白细胞的正常值为4000~10000个/μ1.男女无明显差别。婴幼儿稍高于成人。血液中白细胞的数值可受各种生理因素的影响,如劳动、运动、饮食及妇女月经期,均略有增多。在疾病状态下,白细胞总数及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值皆可发生改变。 光镜下,根据白细胞胞质有无特殊颗粒,可将其分为有粒白细胞和无粒白细胞两类。有粒白细胞又根据颗粒的嗜色性,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无粒白细胞有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两种。 (1)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是白细胞中数量最多的一种。在机体受细菌严重感染时,其比例显著增高。 中性粒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运动和吞噬功能。 (2)嗜酸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0.5%-3%(数量最少)。嗜酸性粒细胞也能作变形运动,并具有趋化性。在过敏性疾病或寄生虫病时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4)单核细胞 单核细胞:单核细胞(monocyte)占白细胞总数的3%~8%.它是白细胞中体积最大的细胞。单核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运动、明显的趋化性和一定的吞噬功能。 (5)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根据它们的发生部位、表面特征、寿命长短和免疫功能的不同,至少可分为T细胞、B细胞、杀伤(K)细胞和自然杀伤(NK)细胞等四类。 3、血小板 血小板:是哺乳动物血液中的有形成分之一,在止血、伤口愈合、炎症反应、血栓形成及器官移植排斥等生理和病理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又称变态反应(allergy), 是指致敏机体接触相同抗原时,所引起的组织损伤和/或生理功能紊乱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变应原(allergen)— 引起变态反应的抗原。 变态反应的类型 I型—过敏反应型 II型—细胞毒型 III型—免疫复合物型 IV型—迟发型 各型超敏反应间关系: 同一抗原(半抗原)对不同个体都可引起不同类型的变态反应. 同一变应原在同一个体内可同时引起几型超敏反应. 结束 一、 I型超敏反应 (一)发生机制 (二)特点 (三)常见疾病 (四)防治原则 一、 I型超敏反应 (一)发生机制 1、致敏阶段 2、发敏阶段 3、效应阶段 花粉、尘螨、粉尘、真菌孢子等 化妆品、油漆、塑料、动物皮屑等 鱼、虾、蟹、蛋、奶等 药物、异种动物血清等 呼吸道 皮肤粘膜 消化道 多途径 种类繁多 I型超敏反应的变应原 过敏反应型超敏反应、 变态反应 速发型超敏反应、 I 型超敏反应的同义名称: IgE 介导型超敏 反应、 (一)发生机制: 1、致敏阶段 参与反应的成分和细胞 (1) 超敏原(变应原、过敏原) : (2) 抗体:IgE 亲细胞抗体 ①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3) 细胞 IgEFc段受体(FcεR) FcεR 肥大细胞 嗜碱性颗粒(组胺等) ②嗜酸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FcεR 嗜酸性颗粒 ①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3) 细胞 IgEFc段受体(FcεR) 1、致敏阶段 淋巴细胞 变应原初次进入 肥大细胞 FcεR (二)发病机制 1. 致敏阶段 肥大细胞致敏 变应原再次进入 桥联 IgE Fc受体(FCεR) 1.高亲和力IgE受体,以FCεRⅠ表示,只存在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膜上。有报道,人皮肤中的郎格罕细胞上也表达有FCεRⅠ。 2.低亲和力IgE受体,以FCεRⅡ/CD23表示。存在于B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NK细胞、树突状细胞、郎格罕细胞和血小板上。1987年证实,FCεRⅡ就是人B细胞表面分化抗原CD23,是B细胞早期的表面标志。 FcεR IgE 变应原再次进入 肥大细胞 细胞膜凹陷脱颗粒 (一)发病机制 1. 致敏阶段 2. 发敏阶段 细胞膜凹陷脱颗粒 前列腺素(PG) 血小板活化因子(PAF) 白三烯(LTs) 组胺 激肽原酶 (1)组胺: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形成。 (2)激肽原酶:血浆中激肽原 激肽 激肽原酶 (4)前列腺素 : 磷脂酶 花生四烯酸 环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专题02 宇宙中的地球-5年(2020-2024)高考1年模拟地理真题分类汇编(北京专用)(解析版).docx VIP
-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 .pdf VIP
- 营养指导员题库.docx VIP
- 专题01 地球和地图-5年(2020-2024)高考1年模拟地理真题分类汇编(北京专用)(解析版).docx VIP
- 四年级【语文(统编版)】古诗三首(第一课时)课件 .pptx
- 质量管理体系工具统计技术.pptx VIP
- 2022年茅台考试真题及答案——计算机专业.pdf
- 发电机短路试验中转子接地保护误动作分析及关键问题探讨.pdf VIP
- Silvaco傻瓜教程—张林—长安大学—2018.06.pdf
- SpringBoot学习笔记(实用完整版).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