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八章 生物氧化2修改
The ATP synthase comprises a proton channel (Fo) and a ATPase (F1) 要点: 1.ATP酶利用质子动力势,产生构象的改变,改变与底物的亲和力,催化ADP与Pi形成ATP。 2. F1具有三个催化位点,但在特定的时间,三个催化位点的构象不同、因而与核苷酸的亲和力不同。 在L构象(loose),ADP、 Pi与酶疏松结合在一起; 在T(tight)构象底物与酶紧密结合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可将两者加合在一 起; 在O(open)构象ATP与酶的亲和力很低,被释放出去。 Structure of the F1 complex Rod-shaped g subunit (shaft, 旋转轴) Crystal structure of bovine F1 Each b subunit of ATP synthase can assume three different conformations The g subunit of F1 The c subunits of Fo a b 3.质子通过F0时,引起c亚基构成的环旋转,从而带动γ亚基旋转,由于γ亚基的端部是高度不对称的,它的旋转引起β亚基3个催化位点构象的周期性变化(L、T、O),不断将ADP和Pi加合在一起,形成ATP。 Binding-change model for ATP synthase b-ATP b-ADP b-empty Rotation of the g subunit and the ring of c subunits in the F0F1 complex was observed by in vitro studies using fluorescence microscopy 三、氧化磷酸化的作用机制 1.ATP生成部位: 三个部位由三个酶复合体催化: 部位Ⅰ:NADH与CoQ之间,NADH脱氢酶。 部位Ⅱ:CoQ与CytC之间,CytC还原酶。 部位Ⅲ:Cytaa3与O2之间,CytC氧化酶。 表8-4 离体线粒体实验中测得一些底物的P/O值 底物 呼吸链的组成 P/O值 生成ATP数 1. β-羟丁酸 NAD+→FMN→CoQ→Cyt→O2 2.4~2.8 3 琥珀酸 FAD→CoQ→Cyt→O2 1.7 2 抗坏血酸 Cytc→Cytaa3→O2 0.88 1 Cytc(Fe2+) Cytaa3→O2 0.61~0.68 1 2. 3. 4. 比较1、2,第一个偶联部位 NAD+ → CoQ 之间 比较2、3,第二个偶联部位 CoQ → Cytc 之间 比较3、4,第三个偶联部位 Cytaa3 → O2 之间 ATP产生的部位都是有大的电位差变化的地方 例如,NADH呼吸链生成ATP的三个部位是:E0值在此三个部位有大的“跳动”,都在0.2伏以上。 表8-5 呼吸链电子传递时△G0′的变化 部位 △E0′(V) △G0′ (kJ/mol) NADH - CoQ 0.36 -69.5 CoQ - Cyt c 0.19 -36.7 Cyt aa3 - O2 0.58 -112.0 计算各阶段释放的自由能 ADP+Pi ATP △G0′= 30.5 kJ/mol △G0′=-n F△E0′ △G0′0 放能 △G0′0 吸能 △G0′=0 无能变化 形成三个ATP耗能 91.5 KJ/mol, 能量利用率达41% 呼吸链中电子传递时自由能的下降与ATP的生成 FADH2 2e- NADH ?G?’-69.5kJ/mol ?G? -36.7 kJ/mol ?G? -112kJ/moL 2、能量偶联假说: 氧化与磷酸化作用如何耦联尚不够清楚,目前主要有三个学说: 1953年 Edward Slater:化学耦联学说(chemical coupling) 1964年 Paul Boyer:结构耦联学说(Conformational coupling) 1961年 Peter Mitchell:化学渗透学说(The chemiosmotic theory) 。 化 学 渗 透 学 说 要 点 1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雅马哈s03使用说明书.pdf VIP
- 一种从荧光粉废料中回收高纯度钇铕的制备方法.doc.doc
-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材解读大单元集体备课.pptx VIP
- 压实度(灌砂法)试验检测报告.docx
- 2022年地理高考真题深度剖析之自然灾害1老教材公开课.docx VIP
- 生物法还原高浓度高氯酸盐动力学及反应条件的优化.pdf
- 妇产科常见危急重症早期识别、初步处置原则和转诊时期专家讲座.pptx
- 一种多应力加速寿命试验耦合效应分析及寿命预测方法.pdf VIP
- 医疗器械软件产品相关文档模板汇总(软件描述文档模板、软件网络安全描述模板、软件开发文档等).pdf VIP
- 火电厂工艺办法流程.ppt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