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湿温
湿 温周方圆学习要求1.掌握湿温的概念、讨论范围、病因病机、护治原则、主要护理问题与辨证施护。2.熟悉湿温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证治分类、辨证要点。3.了解风温的历史沿革、健康教育。概 述 湿温:是由湿热病邪引起的以脾胃病变为中心的急性外感热病。湿温的特点好发于雨湿较盛,气候炎热之季; 以脾胃为病变中心,弥漫周身,阻滞气机,水液代谢障碍;初起以身热不扬,头身困重,胸闷脘痞,有汗热不解,苔白腻,脉濡缓为主;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病程较长,多在气分;病程中每多好发红疹和白pei。历史沿革●病名首见于—《难经》 “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难经》晋·王叔和:指出了病因、病机、症状和治法,宋代朱肱补充了治方汉·张仲景:以半夏泻心汤为代表的辛开苦降,寒温同用的治法,对后世辨治湿温颇有启迪刘河间提出“因热致湿”和“治湿之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的观点,其六一散开清热利湿之法门与现代疾病的关系可能包括的现代医学病种:1.伤寒、副伤寒2. 钩端螺旋体病 3.急性血吸虫病4.某些肠道病毒感染等病因病机(一)病因 1、外因——外感湿热 1)湿热流行季节: 2)感邪途径:吴坤安“凡暑月淫雨之后,日气煦照,湿浊上腾,人在湿浊蒸淫中感之,……骤发而重者,为湿温”薛雪:“湿热之邪从表伤者十之一二,由口鼻而入者十之八九”饱则脾困逸则脾滞饥则脾馁劳则脾乏饮食不洁伤脾饥饱、劳逸不匀、不洁 2、内因——内伤饮食,脾失健运 1)长夏季节脾胃呆滞,脾运减弱生湿 2)太阴内伤,湿饮停聚 湿饮停聚3、外因与内因相互作用而发病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外邪入里里湿为合内不运水谷之湿内外相引故病湿热内因外感湿热客邪再至外因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内不能运水谷之湿,外复感时令之湿(二)病机 1、起上焦,传中焦(此阶段最长)下焦 2、初起一般卫气同病,流连气分, 有湿存在时,不入血分。卫气同病上焦酿痰蒙蔽心包初起寒湿湿重于热从阴化寒中焦湿热并重温热从阳化热热重于湿下焦湿重于热热重于湿 病理病机特点1.以脾胃为病变中心。“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故湿热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也”。2.可充斥表里,蒙上流下,弥漫三焦。湿热蕴毒、上壅咽喉、横犯肝胆流注小肠、蕴结膀胱阻滞大肠、传导失司化燥入血、伤络动血邪遏卫气邪阻膜原湿热酿痰、蒙蔽心包困阻中焦3、传变慢,易留恋气分。4、以湿热阻滞气机,郁遏清阳,湿遏热伏为病机特点。 5、有从热化、湿化的不同发展趋势。“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 6、后期可寒化伤阳气,也可化燥伤阴。诊断要点 (一)发病季节:多发于夏末秋初,长夏。 (二)临床特点 1、起病较缓,初起以邪(湿)遏卫气为主要表现,恶寒发热,热势不扬,肢体困重,胸脘痞闷,苔腻,脉濡缓等。 2、传变较慢,病程较长,中期以湿热流连气分及困阻脾胃为主要表现。 3、病程中易发白?,后期可见便血。辨证要点1、辨湿热偏盛程度(湿重于热、湿热并重、热重于湿)主要根据发热、出汗、口渴、二便及舌脉还应结合患者体质及病程阶段。辨证要点发热汗出口渴舌苔脉象二便热湿较高汗出口渴黄腻滑数大便秘,或利粘垢,臭秽,小便短赤热湿不显少汗不渴渴不欲饮白腻濡缓大便溏,小便混浊热=湿身热垢腻渴不多饮黄腻濡数便溏尿赤辨证要点2、辨卫气营血浅深层次初—多为湿郁卫分继—湿热留恋气分进而化燥伤阴,深入营血分 辨证要点3、辨邪在三焦的所属部位偏于上焦肺卫:头重如裹,胸闷或心包:神昏昧 偏于中焦脾胃:脘腹胀痞,恶心呕吐偏于下焦小便:不利、不通大便:不通,或下利粘垢二便辨治原则清热化湿 (一)总的治则: 吴鞠通:徒清热则湿不退,徒祛湿则热愈炽。分解湿热:祛湿与清热二法合一,据湿热多少、病变部位,尽速为病邪寻求出路。辨治原则(二)注意事项:(1)初起邪遏卫气,禁汗、禁下、禁润(滋腻)。(2)湿重热轻,不能过用寒凉。(3)热重湿轻,避免苦燥伤阴。(4)慎用温补。吴鞠通: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 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证治分类1、湿遏卫气【临床表现】恶寒少汗,身热不扬,午后热甚,头痛如裹,身重肢倦,胸闷不饥,面色淡黄,口不渴,苔白腻,脉濡缓。【辨证要点】 卫分湿郁:恶寒,头身重,身热不扬 湿遏气机:胸闷,脘痞,舌苔白腻等 湿重热轻:身热不扬,舌苔白腻,脉缓【病机】 湿温初起,卫气同病,湿重热轻。【治法】 芳香辛散,宣化表里之湿。【方药】 表湿较甚,方选藿朴夏苓汤; 湿中蕴热,里湿较甚,方选三仁汤。证治分类2、湿困中焦【临床表现】身热不扬,脘痞腹胀,恶心呕吐,口不渴或渴而不欲饮或渴喜热饮,大便溏泄,小便混浊,苔白腻,脉濡缓。【辨证要点】 以身热不扬、苔白腻、脉濡缓为主症。【病机】湿困脾运,气机郁阻【治法】 燥湿化浊【方药】 霍氏芳香化浊方证治分类3、湿热中阻【临床表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