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传统乐器报告。二胡构造与源流.ppt

  1.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传统乐器报告。二胡构造与源流

中国二胡艺术网 傳統器樂報告- 二胡的構造及源流 姓名:郭珉菀 /指導老師:李秀琴 報告日期:96/12/31 介紹大綱 二胡的簡介 二胡的構造 二胡的音域 二胡的源流 二 胡 二胡為江南一帶的樂器,因此北方人將它稱為南胡,此後二胡才有南胡的別稱。 民國以後,以北京話為國語,南胡的名稱一度風行,但是在民間仍然有許多地區使用二胡的名稱,到了中共領有大陸以後,才召開全國會議,將名稱統一為二胡。 宋代典籍中圖錄的〝奚琴〞,元代曲集中描述的〝胡琴〞,是現今二胡的前身。 二胡的構造 它的琴桿、琴筒、琴軸均為木製。 琴筒有圓形、六邊形、八邊形多種,一端蒙蛇皮或蟒皮,中置千斤,另一端置刻雕花音窗。 張二弦,用馬尾竹工夾於二弦之間拉奏。 一般以五度定弦。 二胡的音域 在樂團中演出,二胡最佳的效果在兩個八度以內,在獨奏上達到三個八度以上。 一般二胡在中低音區發聲飽滿而有力,在中音區則柔和而圓潤,高音區則清晰而略帶緊張,最高音則呈尖銳。 二胡的源流 唐:軋箏 宋:奚琴 元、明:胡琴 近代:二胡 唐代 唐代是我國歷史上經濟高度發達的時期,隨著經濟的發展,文化藝術也得到相應的發展,並達到新的高度。 在音樂生活中出現了我國最初的拉弦樂器型態,即軋箏。 詩人皎然(AD800)的《觀李中丞洪二美人唱軋箏歌》:『君家雙美姬,善歌工箏人莫知,軋用蜀竹弦楚絲,清畦婉轉聲相隨…』 在這首詩中,詩人描寫用竹棒擦弦而發出聲音的軋箏及其為歌唱而伴奏的用途,甚至還把使用竹棒和絲弦的產地都記錄了下來;由此可推知,軋箏在唐代的民間已經流行很久了。 胡琴最早的名稱始見於唐代,那時對少數民族所使用的樂器統稱為胡琴。 唐代白居易的詩中有:「胡琴錚指撥刺,吳娃美麗眉長眼。」從演奏手法來看,這裡的胡琴指的是彈撥樂器的胡琴。 宋代 奚琴最早的名稱見於宋代。 宋代沈括的《夢溪筆談》中記載一種馬尾胡琴,明確的談到拉弦樂器的胡琴,沈括的歌詞中有寫到:「馬尾胡琴隨漢車,曲聲猶自怨單于。彎弓莫射雲中雁,歸雁如今不寄書。」這裡的馬尾胡琴,明確的指出它是用馬尾做弓弦進行拉奏而發生的樂器。 元代 元代,由於蒙古族的興起,並用武力統治了中原地區,他們通過戰爭把草原文化帶到了中原地區,並和中原文化相結合,而拉弦樂器正是在這個結合的過程中形成了新的胡琴。 《元史》中記載:「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頸龍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馬尾。」這比宋代沈括在詩中記載的馬尾胡琴在形制上更清楚了。 明代 從明代尤子求繪的《麟堂秋宴圖》中看到的二胡,不但是卷頸龍首,二弦,用馬尾弓拉奏,而且還有了用以固定弦長的千斤。這在唐宋的史料記載中是沒有的,應當說這是一大進步。 明代的二胡已和今天所見的胡琴類拉弦樂器極為相近。 近代 〝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下,中國樂器受到西方的刺激,引進西洋樂器的形式及體制,做了大幅度的改革。 二胡在此潮流中的改革,多歸功於劉天華先生的努力;從伴奏樂器提升至獨奏樂器,無論是在國樂團地位、或演奏技巧方面,都有相當顯著的改革。 中共領有大陸後,召開全國會議,將名稱統一為二胡。 資料出處 《中國樂器學》/ 鄭德淵 /生韻出版社(民73) 《中國音樂》/ 喬建中 /文化藝術出版社(民88) 《中國古代音樂史簡述》/ 劉再生 /人民音樂出版社(民84) 《中國音樂史》/ 蕭興華 /文津出版社(民83) 《中國近現代音樂史》/ 汪毓和 /人民音樂出版社(民91) 《中國擦絃樂器史》/ 林江山 /仙靖出版社(民95) 二胡製琴人【胡涂】的部落格/hu.to/erhu96/12/14 pm10:48) 韓國的奚琴 南管 二絃 火不思: 在蒙古又叫〝渾不似〞、胡撥四〞,其來源有兩種說法:一是從琵琶演變而來,另一則說自阿拉伯傳入。此樂器在元朝時已列入國樂,直到清朝滅亡,失傳了一段時間。 火不思音色優美、清晰明亮,不僅可用於伴奏,亦可獨奏與合奏。 劉天華:(1895-1932) 被喻為中國「二胡之父」。一生以〝國樂改進〞為目標,本世紀最著名的民族音樂家。 引進西方小提琴的演奏技巧,大幅擴展二胡的表演形式,為近現代的二胡演奏奠定基礎。 共創作了十首二胡獨奏曲、三首琵琶獨奏曲、絲竹合奏曲一首、以及二胡練習曲一套(47曲)、琵琶練習曲一套(15曲)。 * * 十二世紀 陳暘《樂書》中記載的奚琴 *

文档评论(0)

ctuorn037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