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2017-2018届高中语文 专题三 豪放飘逸的李白诗专题整合教师用书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VIP

2017-2018届高中语文 专题三 豪放飘逸的李白诗专题整合教师用书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7-2018届高中语文 专题三 豪放飘逸的李白诗专题整合教师用书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专题三 豪放飘逸的李白诗 李白与歌行体 古体诗也称古风,与近体诗相对,产生较早,一般指隋唐以前的诗歌。每篇句数不拘,字数不限。后世使用五言、七言者较多。不求对仗,平仄和用韵也比较自由。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是歌行体。汉魏以来的乐府诗常题名为“歌”或“行”,二者名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统称为“歌行体”。《唐音审体》谓:“歌行本出自乐府,然指事咏物……形式较自由。”语言通俗流畅,文辞比较铺展。“行”,有“乐曲”的意思。歌行体的特点是格式节奏上没有严格要求,也不讲究平仄,字数五七言为主,可参差不齐,可变韵,亦称“古诗”。 李白虽然也使用近体诗如五律、七绝写诗,但是依据他自由率真的本性和充沛多变的感情,还是非常喜欢用古体诗,尤其像歌行体写作,他最擅长七言歌行,他在描写名山大川的诗篇中,往往将自己胸中喷薄的豪气融入自然景色,以出神入化的想像驾驭着情感,展现出绚丽多彩的诗歌境界。像杂言和七言乐府歌行体以及楚辞句式的使用(如《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对表达这种诗歌境界能起到错综参差、节奏徐疾多变、奔放而不流易的效果。下面引用清朝高宗弘历敕编的《唐宋诗醇》一段话来很好地说明李白与这种歌行体的关系: 七言歌行,本出楚骚、乐府。至于太白,然后穷极笔力,优入圣域。昔人谓其“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以俊逸高畅为贵,咏之使人飘飘欲仙”。 意象与意境 一、理论讲解 本专题诗歌《梦游天姥吟留别》中通过梦境的描绘,借助仙界的出现,展开了丰富的想像,形成大量的意象,创设了丰富的意境来寄托自己的情感。诗的开头写天姥山横空出世的雄姿,其中就蕴涵着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天姥山神仙的出现,是作者对美好世界的反映。《月下独酌四首(其一)》中作者丰富、奇特的想像物(意象)——月是其思想感情的寄托,作者把“月”和“影”想像成对自己一往情深的好朋友,月在自己周围徘徊,依依不去,影在月光下与自己共舞。这奇特美好的意境中透露出诗人怀才不遇、世无知己的寂寞和孤傲。 意境和意象是诗歌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因而在高考中每年都有涉及。读一首诗,也如同看一幅画,常常是通过眼前的有限形象去捕捉和领会某种更深刻的东西,从而获得美感享受。齐白石的画,在不懂事的小孩子眼里,不过是几只像样的虫、虾。然而,就在这虫、虾之中,隐藏着更深刻、更令人心动的东西。读诗歌也是这样,把握诗歌意象,理解诗歌意境,是准确理解诗歌感情的重要路径。 什么是意象?意象是指诗歌作品中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简单地说就是诗歌作品中的客观形象,这些客观形象融注了诗人的主观感情。什么是意境?概括地讲,意境是诗人感情和诗句描绘的形象互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准确地理解形象和融注于形象中的感情,对于理解诗歌意境尤为重要。具体地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深对诗歌的认识。 1.感知形象,体悟感情 对形象鲜明、感情比较容易把握的诗歌,应该首先准确把握形象,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情积累,加以感知和体会。我们来一起看几首元曲。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西厢记·长亭送别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天净沙·江上 张可久 ,依依孤鹜残霞,隔水疏林几家。 小舟如画,渔歌唱入芦花。 《天净沙·秋思》以白描的手法,将一组浸润着旷远萧疏情味的形象(枯藤、老树、昏鸦等)极富层次地组合在一个画面之中,写出了浪迹天涯的游子那份难以遣怀的羁旅愁情。《西厢记·长亭送别》虽然抒发的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离愁别绪,但那一系列色彩明丽、搭配和谐的形象(碧云天、黄花地、霜林红叶和紧吹的西风、南迁的大雁),又将一幅别致的图景镌刻在欣赏者的记忆深处。《天净沙·江上》则是把自然疏朗、充满野趣的村居人家和轻曼恬淡的渔家乐融在一起,此情此景让人歆羡不已。要准确把握诗歌感情,先要准确理解这些诗歌意象。 2.依托感情,品赏意韵 诗歌是抒怀的语言艺术。理解诗歌蕴涵的感情是阅读诗歌的重要旨趣。如果诗人创作时采用直抒胸臆的艺术表现手法,那么把握诗歌感情就相对轻松了。准确认知感情,再通过联想和想像去观照诗歌形象,因为形象总是或浓或淡或深或浅地附有诗人的感情色彩的。《云阳馆与韩绅宿别》(司空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 围绕颔联中的“悲”和尾联中的“恨”,并联系“乍见”和诗题中的“宿别”,很容易就让人联想到诗人抒发的亲友偶遇又将匆匆作别的留念之情。由此再结合“江海别”、“隔山川”、“离杯”等形象,就可以比较准确地把握颈联所描绘的情境了:寒夜里,灯光暗照,竹林深处,细雨敲打着劲瘦的竹叶,泛起濛濛雨雾,似漂浮着的片片烟云。极具表现力的“寒”、“湿”、“浮”等词语笼进了诗人无数透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zijing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