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2017-2018届高中语文 专题五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专题整合教师用书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VIP

2017-2018届高中语文 专题五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专题整合教师用书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7-2018届高中语文 专题五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专题整合教师用书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专题五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 咏史怀古诗 所谓咏史诗,是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所感慨而创作的诗歌。所谓怀古诗,则是指因登临古地、凭吊古迹、追念往事、抒发感慨而创作的诗。一般来讲,咏史怀古 不仅是叙古事,而且要融入自己的感受和评论,或借古讽今,曲折地反映对现实的关注。对咏史怀古类诗词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就是通过分析诗词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体会作者旧事重提的意图,把握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咏史诗常常用典,用典一般可以分为引用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前人语句等几种情况。弄清一些历史典故的含意,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理解这类诗还要结合诗人写作的时代背景和创作心境。 (一)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多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内容分类 举 例 喟叹朝代兴亡 感叹昔盛今衰 感慨物是人非 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借古讽今 批判现实 李商隐《隋宫》:“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仰慕古人成就 感慨功业无成 渴望建功立业 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理性思考历史 发表独立见解 归纳历史规律 杜牧《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二)咏史怀古诗的艺术特征 1.“诗”与“史”的结合:文学性和历史性的统一。 2.“咏史”和“言志”的结合: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是咏史的动因,言志抒怀是最终的旨归。 3.“古”与“今”的结合:多维的时空组合。一般先怀古,即由眼前所见之景物,引发思古之幽情,然后再伤今,即由凭吊古人引发对当下的时代社会或作者自我生存状况的感慨和思考。 (三)咏史怀古诗的写法 咏史诗的写法可以说是百花齐放。在构思上,有以景衬情的,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议论引发的,如清人刘献庭的《王昭君》:“六奇已出陈平计,五饵曾闻贾谊言。取惜妾身归异国,汉家长策在和番。”对汉元帝统治的无能作了辛辣的讽刺。在章法上,或作正反对比,或是侧面烘托,不一而足。不同的写法,是由主题的需要而定的,我们要在对具体篇章的分析中仔细体味,并从中领悟作品的基本风格。 古诗中“以小见大”的写法 一、理论讲解 在以精练含蓄见长的诗歌创作中,“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经常被诗家运用。也就是在表现重大题材时,诗人不是叙述描写大事件、大场面,而是着眼于小事情、小景象,通过“小事”、“小物”、“小景”来窥见“大境界”、“大主题”,这种手法叫做以小见大。诗歌的以小见大是由诗歌的艺术特性决定的。诗歌语言讲究含蓄凝练,形象生动。诗歌的艺术性往往因为这种“小”和“大”的辩证法而表现得或痛快或含蓄隽永。 本专题诗歌中《寄李儋元锡》用简朴散澹的描述寄托丰厚的意蕴。《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寓情于景,意在言外,含蓄凝练,形象生动。《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全诗以白描手法,简约而又意蕴精深,情蕴动人。以小见大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十分典型,下面我们就这种手法作一详细的讲解。 1.以小说大 “小”事物表现“大”题材。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江山更替,朝代兴衰,人事沧桑,该让诗人生发多少感慨喟叹!可诗人的笔下只是一只轻盈的燕子,一只四百年前高门士族王谢家的燕子(当然是极度的艺术夸张),现在却飞进了寻常百姓家中。一只小小的“燕子”成了历史的见证者,也成为诗人感慨人事沧桑兴亡盛衰的情感媒介,令人浮想联翩,余味无穷。难怪白居易对此诗是“掉头苦吟,叹赏良久”。 2.以少总多 “少”景物表现“多”感情。初唐王绩有一首《在京里故国见乡人间》,诗歌从朋旧孩童、家庭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树疏密一直问到院景林花,洋洋洒洒写了几十行。同样是表现思乡之情,王维却只用了20个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和王绩的诗哪一首更好?是不是王维只思念故乡窗前的那棵梅花而对其他漠不关心?当然不是。亲朋故旧、山川风物、乡土人情,都是思念的对象。但是,诗歌讲究凝练。思乡之情需要寄托,诗中的梅花就是这种思乡之情的典型代表。笔墨集中于梅花,反而为读者留下想像空间,思乡之情也因此表现得更加浓烈集中。王绩的诗面面俱到,其艺术效果反而因太过落实而受到削弱。崔国辅有《怨词二首》,其中一首是这样说的:“妾有罗衣裳,秦王在时作。为舞春风多,秋来不堪著。”和元稹的《行宫》一样,这首诗也是写宫怨。女主人也许刚刚翻检衣箱,寻得一件敝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zijing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