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塘浦圩田

塘浦圩田系统——太湖地区宝贵遗产 圩田工程示意图 (选自(清)《授时通考》) 何为塘浦圩田水利系统? 塘浦圩田系统:将浚河、筑堤、建闸等水利工程措施统一于耕种建设过程中的棋盘化的水网圩田系统,实现治水与治田的结合 塘:“堤岸、堤防, 东西走向并连接各纵向的人工河流水系,用于储蓄积水,建筑门堰方便控制灌溉,调节水量 浦:与江河湖泊相通的沟渠,将多余的水排入江湖,遇到天旱引用湖水灌溉 圩田:“水行于圩外,田成于圩内”的农田,根据地势分为高田与低田 吴县枫桥塘浦圩田建设图 塘浦圩田水利系统的先进性 规模宏大,构造合理:与水网区的天然河道相当,作用和影响巨大 范仲淹:旱则开闸引江水之利,涝则闭闸拒江水之害。旱涝不及,为田美利。 沈括:万春圩为博六丈,崇丈有二尺,八十四里以长。夹堤之脊,列植以桑,为桑若千万 根据塘浦水网及耕地情况进行规划,设计和布置,方便管理与防灾 北宋郏亶:太湖周缘高地和腹内洼地不同采取不同工程措施,实现低田和高田分治以防旱涝 圩岸布置与排灌系统形成独特的农田水利形式,不仅利于耕作方式,还刺激先进农耕文化发展 圩内有纵横交错的灌排渠系和堤岸以利圩内分级控制。外沟以受高田之水,使不内浸,内堤以卫低田庄稼,以免外入 对圩田从管理组织体制到管理手段具有军事组织的管理体制,从而使耕作规范化,为“天下粮仓”奠定基础 官圩设有圩吏,私圩设有圩长。官圩的维修与养护由官府出面组织人力,使沿江圩田的维修与护养得到可靠保证 太湖流域塘浦圩田影响区域 塘浦圩田将治水、治田结合示意 塘浦圩田系统与太湖流域地区的关系: 鱼米之乡、丝绸之 府的摇篮 吴越之邦经济文化 发展引擎 太 湖 ? 圩 田 ? 吴越文化之邦 ? “塘浦(溇港)圩田”与“丝绸之府”“鱼米之乡”关系图 横 塘 ? 纵 溇 ? 塘浦圩田系统 ? 桑 基 ? 鱼 塘 ? 桑基圩田 ? 桑基鱼塘 ? 稻作文化 ? 渔文化 ? 丝绸文化 ? 水文化 ? 鱼米之乡 ? 丝绸之府 ? ? ? 塘浦圩田系统--孕育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摇篮 塘浦圩田萌芽期 圩田快速发展期 水利转型时期 大圩古制解体、 圩田快速发展期 溇港圩田、桑基 中小圩区联圩期 现代化圩区建设期 塘浦圩田与太湖流域发展关系史 时间 塘浦圩田发展情况 太湖地区发展情况 吴越文化的发展情况 春秋战国至唐前期 形成塘浦圩田系统雏形 饭稻羹鱼,果隋赢蛤、火耕水耨”的原始农业状态,生产落后 吴文化与越文化结合发展处于萌芽阶段 唐中后期至五代 塘浦圩田系统快速发展,形成棋盘化溇港圩田系统 农业经济突飞猛进;太湖地区成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农耕文化发展迅速 吴越地区生产力的提高使吴越文化发展迅速,精耕细作、细密精巧的农耕文化渗透于吴越文化之中 宋代 大圩古制解体及水利转型,中小圩田系统兴起 太湖地区成为“ 国之仓庚”,“桑基鱼塘”和“桑基圩田”系统形成并发展 丝绸文化、水文化、渔文化、农耕文化发展迅速,桑基养殖和水利方面的研究大量涌现 元明清时期 溇港圩田和桑基圩田系统持续发展 “桑基鱼塘”和“桑基圩田”系统进一步完善,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的典范 吴越文化在文学、科学、生物学、农学等方面比北方文化更为兴盛繁荣,并开始向北方渗透 新中国成立至今 圩区调整与现代农业圩区发展 塘浦圩田成为我国现代化农业园区的坚实基础 塘浦圩田萌芽起步时期 春秋战国至唐前期,公元前770---公元618年 春秋时期,溇港逐渐形成和扩展,但溇港大多出于抗御洪捞,排灌通航,未与农业耕作结合 此时期太湖地区处于“饭稻羹鱼,果隋赢蛤、火耕水耨”的原始农业状态,沿湖一带的水利工程主要为灌溉和防洪,太湖流域地区地广人稀,生产落后 三国时期,太湖南岸诸溇港成为杭嘉湖平原和东西苕溪北排入太湖的主要通道,大量的塘、浦、溇、港和排灌渠系在湖泊沼泽之地修建,原始圩田形成 此时期,太湖流域一带出现“田池布千里”,“畛辍无数,膏腴兼倍”,“国税再熟之稻,乡贡八蚕之绵”的繁荣昌盛景象 塘浦圩田萌芽期 沿太湖堤岸格局:多用于防洪、通航 吴兴“三十八溇”示意图 塘浦圩田快速发展时期 唐中后期至五代,公元618—公元979年 太湖流域全线开凿江南大运河,全国政治经济文化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屯田垦殖兴起,太湖流域的塘浦工程和圩田水利快速发展,初步形成畎浍沟川畅流,沟渠堤路整齐,沟洫系统完整的圩田格局,太湖地区呈现“山水入湖,侵地成沟,湖滩造田,沿沟为溇”之景,水利营田进入新开发时期,耕作技术也大大发展 《宋书?孔季荣传论》:太湖流域 “浩浩其流,乃与湖连,上则有涂,中则有船。旱则溉之,水则泄焉,曰雨曰霁,以沟为天” 此时期,塘浦圩田水利系统快速发展,太湖地区农业产量居首位,湖州及太湖流域周边地区迅速成为“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文档评论(0)

zhuwenmeijial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65136142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