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宜伶与宜黄腔 - 抚州市图书馆
南丰文傩乐安武傩 温柔敦厚的文傩,诙谐威武的武傩,都与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有千丝万缕的血缘关系。 《开山》、《雷公雷婆》、《财神》、《二郎神》、《文曲星》、《哪吒》、《观音坐莲》等都在南丰傩戏中有非常生动的遗存。象江西这样保持如此丰富傩戏资源的省份,在全国也不多见。而像抚州,江西也不多见。 石邮傩仪的经典意义 在南丰石邮乡,每年正月都有肃穆庄严的傩仪,包括起傩、演傩、搜傩、圆傩过程。其鼓、箫伴奏,庄重呜咽。傩面多为鬼魅角色和地狱之神,浓墨勾勒,既恐怖又憨实,既写意又夸张。汤显祖的《牡丹亭》“冥判”与赣东民间傩仪十分相似。南丰傩面极具特色。 临川戏剧史是浓缩的中国戏剧史 南丰文傩、乐安武傩、宜黄腔、孟戏; 广昌孟戏中有原始的南戏遗存; 明代南戏声腔海盐腔、弋阳腔、昆山腔; 汤显祖代表了晚明文人传奇的巅峰; 宜黄腔是清代“花部”在南方的代表; 始终处于戏曲雅俗交流的前锋 元代大学士虞集曾为周德清《中原音韵》作序,称赞北曲的崇高地位; 明嘉靖时抚州刊刻出名(浒湾书铺街),官刻、私刻蔚然成风。著名戏曲选本《风月锦囊》出自抚州人徐文昭; 临汝黄文华辑录《词林一枝》、《八能奏锦》等; 《水云村稿》(刘埙)载: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永嘉(温州)戏曲”即流传到南丰,说明南戏很早就到抚州。(《蔡伯喈》—《琵琶记》) 二明代临川是与苏州齐名的著名戏城 明代南方地方声腔极其活跃,南方最主要的声腔都在江西流播。 象弋阳腔、昆山腔、青阳腔都流经抚州,临川是历史上的“戏窝子”。 从嘉靖年间到崇祯年间(1522—1644)的120年,是中国戏曲史上的黄金时代。全国戏剧的中心既在苏州,也在临川。虽然不象晚明吴中或越中那样出现一大批曲家群体,但汤显祖无疑是晚明曲家星河中最灿烂最耀眼的明星。 玉茗堂与中国戏剧的缘分 玉茗堂是汤显祖弃官归家后从城外文昌里搬入城区居住的建筑群落,处抚州香楠峰下,唐公庙旁。主要由玉茗堂、清远楼、金柅阁、芙蓉馆、沙井等建筑组成。后来还扩充兰省堂、寒光堂、四梦台、揽秀楼等建筑,是汤显祖晚年创作《临川四梦》的地方,也是“宜伶”将《牡丹亭》搬上舞台的重要场所。 谭纶从浙江引入海盐腔到宜黄 汤显祖(1556—1616)的横空出世并非孤立现象,恰恰是江西丰沃的戏曲文化土壤培育的结果。按照汤显祖在著名的《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中的记载,明嘉靖后,弋阳腔的原始腔调在自己家乡逐渐销声匿迹,转而为乐平、徽州、青阳等腔(其实都是弋阳腔的变体)。时任兵部大司马的宜黄籍抗倭将领谭纶不满意乐、徽、青诸腔的粗俗简陋,从浙江把海盐腔戏班带到宜黄,从而完全改变了宜黄当地的声腔面貌 。 按《庙记》中的说法,谭纶死后20余年,“食其技者殆千人”。小小宜黄县,1949年刚解放时,人口不足5万,在明嘉靖年间,竟有1000人以戏剧谋生,还是唱来自异乡的腔调,这不是戏剧史上的奇观吗? 香楠峰堪比苏州虎丘 宋代临川文学巨匠曾巩曾用“翠幕管弦三市晚,画堂烟雨五峰秋”的诗句描述北宋临川的歌舞升平和繁华热闹。还有哪里的民众能象当时临川百姓那样如痴如醉地迷恋戏曲呢?张岱在《陶庵梦忆》中生动记载了明代苏州虎丘中秋之夜,土著寓流,士夫眷属,女乐声妓,名伎戏婆,游治恶少,清客帮闲鳞集听曲的盛况。临川香楠峰、青云峰、桐林峰下的百戏杂陈,传奇流芳的局面,丝毫不亚于苏州虎丘 。 “爱我就带我去牡丹亭”! 《牡丹亭》“家传户颂,几令西厢减价” “牡丹亭”在中国戏曲史上是才子佳人生死不渝爱情的重要隐喻,杜丽娘是中国男性崇拜的爱神“维纳斯”; 旅游创意:新婚夫妻应该到“牡丹亭”上见证爱情盟誓。 三、宜伶与宜黄腔 从嘉靖到万历年间,宜黄演唱海盐腔的艺人达千余人,汤显祖在诗文中称“宜伶”。汤显祖诗文中记载的这些“宜伶”反复排演或演唱《玉茗堂四梦》。像“自掐擅痕教小伶”;“离歌分付小宜黄”等。从中可知,汤显祖亲自登台教刚刚学戏的“宜伶”唱“四梦”。而“试剪轻绡作舞衣,也教烦艳到寒微”中可见,汤显祖甚至亲自过问艺人的服装。这些都说明汤显祖晚年的戏曲活动完全离不开“宜伶”。 吴中文人不理解临川乡音 “临川多宜黄土音,板腔绝不分辨,衬字衬句凑插乖舛,未免拗折人嗓子”。(范文若《梦花酣序》) “词家最忌弋阳诸本,俗所云过江曲子是也。《紫钗》虽有文采,其骨格却染过江曲子风味,此临川不生吴中之故也”。(袁宏道《评玉茗堂传奇》) “宜伶”首先在抚州把《临川四梦》搬上舞台 “小园须着小宜伶,唱到玲珑入犯听; 曲度尽传春梦景,不教人恨太惺惺”。 “吴侬不见见吴迎,不见吴迎掩泪情; 暗向清源祠下咒,教迎啼彻杜鹃声”。 清代非常清晰的出现了宜黄腔的记载。礼亲王昭连的《啸亭杂录》说到:“近日有秦腔、宜黄腔、乱弹诸曲名。其词淫亵猥鄙,皆街谈巷议之语,易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