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师仁慈的内涵与实践.ppt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三、教师仁慈的内涵与实践

三、教师仁慈的内涵与实践 教师仁慈法则调整的对象范围十分广泛,如前所述,日常生活是教师仁慈德性的真实表现,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仁慈仅仅在课堂存在,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是一个苛刻和残酷的人,就会让学生怀疑仁慈原则的真实性。这样的隐性课程会对学生有负面的道德影响。但是教师仁慈的主要或核心的对象又无疑是学生。我们在以下的论述中将集中讨论教师对学生的仁慈上。 (一)教师仁慈的内涵 (二)教师仁慈实现的主观条件 (一)教师仁慈的内涵 教师对学生仁慈的内涵首先表现在对学生心态的正反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对学生无条件的爱心;二是教师对学生的高度宽容。而这两个方面又是互相关联在一起的。 在对学生的无条件爱心问题上,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罗杰斯(Carl Ranson Rogers)从人格心理的角度作出过卓越的解释。那就是:教师必须保持对学生的“无条件关怀”。罗杰斯认为,儿童得到人际关系中的诸如温暖、热爱、同情、关心尊敬等方面的关怀对其自我概念的形成十分重要。成人对儿童的关怀有两种一种是“有价值条件的关怀”(如果儿童做了某些事情,他就能够得到关怀;而如果他做了另外一些事情,他将得不到关怀);一种是“无条件的关怀”(即无论儿童做了什么,都可以得到关怀)。罗杰斯坚决主张给予儿童“无条件的关怀”。这是因为只有这样,“关怀的需要和自尊的需要就不会同机体估价过程相矛盾,因而个体就会不断获得心理上的调节,成为完善的人。”对于不当行为,罗杰斯认为应当这样表达给儿童:“我像你一样深深地爱你。但是你的所作所为是令人不安的,所以如果你不这样做的话,我们双方都会更愉快。”[1]所谓“无条件的关怀”就是无条件的仁慈。实际上仁慈的必要在教育上的重要不仅表现为对儿童发展的正面影响上,更重要的则表现为对教育对象有问题的思想或行为的矫正上。后者需要的是关怀而不是抛弃。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仁慈集中表现在有问题的学生的态度上。这一点,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一个很好的说明。他说:“要关怀人,就是说对待儿童犹于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儿童学习不好,落后;儿童难于像他的同班生那样学习;儿童或少年犯了流氓行为——所有这些都是糟糕的事。如果是你的儿子遇到了这种糟糕的事,你会怎么办?不见得会提出开除、减品行分数之类的处理办法。当然理智会提醒父母,这些办法也是需要的,但你首先会提出极端必要的办法去挽救儿子,只用惩罚是不能救人的。”[1]可以这样说:教师的仁慈表现为教师的耐心、冷静,诲人不倦;表现为教师的所有教育手段的出发点都是对学生的热爱。 教师对学生的仁慈主要表现为爱心与宽容。但是又不能止于抽象的爱心或宽容。从具体工作出发,教师工作与伦理的目标还应当集中在对学生成长的有效帮助上。从正面去理解,学生人格上的健康成长重要的前提条件之一是他的学业成绩的提高。只有发展上比较顺利,学生才能建立自己对未来的自信和对社会、他人的信心。帮助学生的学习成长实际上是对学生最具实质意义的关怀。从反面去看,不当的教育行为,不管有意或无意,都是对学生的伤害,因而与教育仁慈的原则背道而驰。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表述过这样一种教师对学生的不人道表现:“民间教育学断言,复习是学习之母。然而,实际情况往往是,这位慈善的母亲变成了狠毒的后娘。这种情况发生时,学生被迫在一天或几天之内做完几个星期或几个月所做过的事情。例如被迫复习十节、二十节或更多节课期间所学过的教材。大量的事实和结论压顶而来,使他的脑子里乱成一团……于是,正常的脑力劳动成为不可能的事情,弄得学生筋疲力尽,伤了身体。”[1]实际上过多的复习不仅会伤害学生的身体,而且会伤害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就是说影响学习成绩本身。所以教师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包括学科素养和教育技能是教师仁慈真正实现的关键。 (二)教师仁慈实现的主观条件 要在教育实践中真正做到按仁慈的原则行事,教师必须具备的主观条件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具有崇高的道德境界。 2. 拥有教育效能感——教育信心。 3.掌握高超的沟通与表达技巧。 4.做学生的心理关怀者。 1.具有崇高的道德境界。 《新约·路加福音》中记载,当耶稣行将被处死时,耶稣说:“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做的,他们不晓得。”小说《为了回忆的诗》中也记载,1944年2月,一个属于即将被纳粹行刑队枪决的人说:“我死时心中不怨恨德国人民”。所以安德列·孔特-斯蓬维尔著在他的《小爱大德》中这样评述宽恕和自由的关系:“即使套着锁链,他也比杀死他的凶手们更自由,因为他们是奴隶!

文档评论(0)

153****959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