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关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的创立过程内涵及其影响.DOC

关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的创立过程内涵及其影响.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关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的创立过程内涵及其影响

演讲题目: 对费孝通先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之解读与思考 演讲人:邸永君(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所研究员、史学博士) 演讲摘要: 费孝通先生(1910—2005)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1978—1980年间任我所副所长,所以也是我们的老领导、老前辈。1988年8月,他在香港发表题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著名演讲,标志着一个由中国学者自己创立的、旨在解决中国自身民族问题的理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应运而生我国民族问题发挥着重要作用。 自古以来,在中华民族生存空间之内,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生产方式的部族,即游牧部族和农耕部族。其分界大约在北纬四十度一线。二者既相互依存,又辄生芥蒂。农耕部族为抵御游牧部族的侵扰,不惜动用巨大的人力物力,修建起绵亘万里的雄伟长城,但双方的联系万难割断。无论是汉武帝的“北击匈奴”,还是后来的“五胡乱华”;抑或是蒙元的“铁马金戈”,还是朱元璋的“驱除鞑虏”,两大部族在上下千年、方圆万里的广阔时空里一次次地重演着拉锯战。在此过程中,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不断撞击、融合,北方游牧部族的优秀文化成分不断被吸收、消长,融入中华主流文化体系。 经济文化层面依存源远流长,也就预示着制度层面的归一势在必然。满族先世虽长期偏成东北一隅,但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其族人农牧双全且擅长渔猎。当其把握契机,挥师中原,定鼎北京,君临华夏以后,以其特有的对两种文化内涵的颖悟,从全新的视角,用独创的方式观察、处理民族问题,终于完成了将两大部族融为一体的历史重任,使万里长城永成陈迹。 上述观点即因该理论的指导与启发而形成,此文发表于《北方民族》2007年第1期,《中国民族报》予以登载,“中华文史网”等多家网站予以也予转载,并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可。 同时,我在对该理论体系的本体研究方面,也一直予以关注,先后撰写并发表论文三篇。 2002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贵海峡两岸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架构研讨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2010年),撰写并发表学术访谈录,内容涉及到其曾协助费老进行理论创建方面的工作。因此,所领导便将任务布置于我。我根据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The Pattern of Disersity in Unity of Chinese Nation(修订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并参考我所撰《陈连开先生访谈录》(《中国民族研究年鉴》2001年卷),完成《关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的创立过程、内涵及其影响理论的创立过程、内涵及其影响卢晓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再认识2008年04月21日2011年01月11《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再探索回顾历史不难发现,任何一种理论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而是社会需求、实践总结和冥思升华的结果,同时又必然是对其他相关理论的借鉴和吸纳。费孝通(1910—2005)先生创立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就是在上述因素综合作用下产生的。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以全新的思路、百倍的热情,对旧中国遗留下来的棘手的民族问题进行了全面梳理和研究,并一直探索着一条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逐步予以解决的道路。实践证明,上述努力是卓有成效的。尤其值得大书特书者,便是伴随着这个过程,一个由中国学者自己创立的、旨在解决中国自身民族问题的理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也应运而生,并在指导我们研究我国的民族问题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费孝通先生不是历史学家,但对中国史学界源远流长、根深蒂固的汉族中心论观点一直怀有反感。如何跳出这一窠臼来重新认识中国的昨天如何能够公允、客观地描述中国各民族之间相互交往、相互依存的历史,一直是萦绕在先生心头的问题之一。从中央访问团回后,先生参与筹备中央民族学院的工作。他以学术战略家的眼光提出建议,聘请一批历史学家、语言学家、民族学家来民院执教,以形成合力,推动民族研究事业。这个建议得到上级领导首肯,一批学有专长的各类专家聚集在先生麾下。不久,先生又建议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一门综合性介绍各民族历史的基础课。却未能找到愿意承担该课程的学者。因为当时的许多历史学家皆无讲授该课程的学术积累和准备。的确,过去从来就无人从民族角度有系统地讲授过中国通史。无奈之下,先生只得亲自出马登上讲坛。这门课程讲授一个学期,并形成一本讲义,并有幸在文革期间得以保留下来。 198年夏,先生已年近八旬。出于对民族研究的留恋,老问题又涌上心头。他利用去威海度假的机会,带上这本幸存的讲义,打算利用这一个月的时间,重新把这20多年来的思考结合这本讲义,整理出一篇文章。恰在此时,先生接到Tanner讲座之约,赴香港中文大学作一次学术讲演。利用这次机会,先生将作为数十年思考与研究成果的文章作讲稿,题目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在这篇文章中,先生初步走出了郁积多年在民族研究上的困惑,也提出了值得继续探索的观点

文档评论(0)

laolao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