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本讲主要内容 一、管理国际安全的途径 二、国际裁军与军备控制 三、战略威慑 一、管理国际安全的途径 (一)自由主义 1、集体安全:潜在的侵略者因国际社会采取联合行动而被摄止。 集体安全与合作安全 集体安全与威慑 集体安全与联盟 2、裁军与军备控制(√) 一、管理国际安全的途径 (二)现实主义: 均势:一种状态(多极格局); 一种政策(制衡政策); 内部均势(自助)与外部均势(联盟) 威慑:(√) 二、国际裁军与军备控制 (一)裁军与军控概念 裁军:指消减军事装备与人员; 军备控制:指限制武器的发展、部署和使用; 广义军控:包括裁军、军控、不扩散、建立信任措施等。 (二)国际军控的内容与范围 5、军备控制范围 生物武器、化学武器、核武器及其运载工具 武器生产技术、武器制造材料 太空非军事化 常规武器出口登记 地雷禁用 小型武器非法交易 (三)国际军控的缘起 国际军控的根本动力是缓解安全困境,以维护国际安全。 具体原因主要有: 1、控制武器水平,以避免战争任意升级的灾难性后果; 2、增加信任,避免意外军事冲突; 3、减少军费,并用于其它需要(如经济建设、社会福利等)。 囚徒困境(安全困境) 缓解安全困境的具体条件(美、苏冷战经验) 博弈是多次博弈,长期预期是战争可以避免; 长期的扩张收益小于军控(贴现因子足够大);贴现因子越小表示博弈方越急功近利 信息透明度较高,双方可以观察到对方每年的军备扩张水平(不超过10-15%的武器优势)。 (四)二战后的国际核军控进程 60年代: 1963《有限禁止核试验条约》、1968《核不扩散条约》; 70年代:1972《反弹道导弹条约》、1973《防止核战争条约》,1974《禁止地下核试验条约》,1976《禁止和平核爆炸条约》; 80年代: 1987《导弹技术出口控制制度》、1987《中程核导弹条约》; 90年代以来:1991《削减战略武器协议》、1993《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1996年《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2000《最后文件》。 三、战略威慑 内爆式原子弹原理图(高浓铀/武器钚) 浓缩铀的生产(离心机的并联和串联) 铀浓缩:离心机可以分离出不同浓度的铀。如果将离心机并联,可获得浓度较低的铀,如果将离心机串联,铀多次浓缩,获得浓度高的铀,作为核武器的原料。(伊朗应对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核查) ? 激光发射器 工作示意图 武器级钚239的生产 武器级钚特指钚239。在自然界的铀238中加入裂变中子,反应产生钚239。钚239不稳定,继续反应则产生钚240、钚241…,后者对核武器无用。因此,需要在反应堆中及时更换燃料棒。反应公式是: 238U + n(裂变中子)→…→239Pu 239Pu + n(裂变中子) →240Pu… 241Pu 另外,由于武器级钚239混杂在其他材料中,因此需要对钚进行后期处理,可采用化学方法将钚239分离出来。 2、核武器的作用 主观作用: (1)杀伤对方(战术核武器,钻地弹) (2)迫使对方做什么(核讹诈) (3)迫使对方不做什么(核威慑) (4)提高大国地位 客观作用:维护世界和平(并非有意) 3、防止核扩散 “垂直扩散”和“水平扩散” 国际条约(如NPT)主要约束水平扩散,对垂直扩散没有明确的条约,只有全面核禁试条约,对临界核试验没有约束。 对核扩散的两种对立观点: 政府和国际组织认为,核扩散威胁世界和平。学术界认为,核扩散有利世界和平,如果威慑以双方的恐惧为基础,越恐惧则威慑越有效。核武器普及实现普遍威慑,因此越扩散越安全。(沃尔兹与萨根的辩论) 导弹及其技术控制制度(Missile Technology Control Regime, MTCR) 参数超过300公里射程/500公斤载荷的完整火箭系统(包括弹道导弹、空间运载火箭和探空火箭)和无人驾驶航空飞行器系统(包括巡航导弹、靶机和侦察机),以及上述系统的生产设施、主要分系统(包括火箭各级)、再入飞行器、火箭发动机、制导系统及弹头机制。 可用于运载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但未包括在I类项目中的完整火箭系统(包括弹道导弹、空间运载火箭和探空火箭)和无人驾驶航空飞行系统(包括巡航导弹、靶机和侦察机),以及可用于I类项目中各系统的设备、材料和技术。 (二)战略威慑 威慑理论是冷战时期居主导地位的国际安全理论,被学者誉为20世纪国际关系领域最重大、深奥的学术创造。 战略威慑(核威慑)与威慑战略 托马斯·谢林于2005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其核威慑理论被62年古巴导弹危机所证实。在核威慑状态下,确保相互摧毁战略可维护和平。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