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山西唐至清宗教木构建筑梁架结构演化及图解.pdf

山西唐至清宗教木构建筑梁架结构演化及图解.pdf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山西唐至清宗教木构建筑梁架结构演化及图解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晋地宋辽金建筑营造技术地域特征研究 项目编号 山西唐至清宗教木构建筑梁架结构演化及图解 李会智 〔摘要〕选择山西唐至清有文字可考且原真性强的代表性宗教木结构建筑,类比分析其梁架 结构的时代性和区域性特征,总结梁架几何图形的组合形制和区域性结构手法以及历代营造技术 的继承、发展和创新规律。 〔关键词〕梁架几何图形、结构形制及手法、时代特征、区域性特点。 山西地处太行山西侧,黄河中游,是华夏文明起源的中心区域之一。史前人文始祖尧、舜、 禹曾在山西境内建都立业。夏商以来,华夏民族与北方各少数民族长期共存,相互碰撞、交融中 创造了多元性和独特性的区域性文化。山西不可移动文物星罗棋布,遍布全省各地,尤其是木结 构建筑遗物从唐建中三年(782)到民国三十八年(1949)的1167 年间均有实物遗存,营造技艺 从唐代的成熟到五代的创新转型,从宋代的继承发展过渡为金元多样化探索,最后达到明清两代 的构架简练赋予装饰的四个发展阶段。随着营造技艺的不断创新发展,形成了等腰三角形与等腰 梯形、直角三角形与等腰梯形、直角三角形与矩形三种几何形状的梁架组合形制,以及梁栿驼峰 式、梁栿蜀柱式、梁栿蜀柱插梁式的三种梁架结构手法。梁架结构的组合形制,反映着山西木结 构建筑的时代演化特征;梁架结构手法,反映着建筑结构的区域性特点。 一、技艺成熟的唐代建筑 (618—907)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高潮 时期。国家安定统一,经济的繁荣,文化的昌盛, 科学技术的突破,促进了唐代国势的强盛。 唐代GDP 在西汉平帝时期总量268.2 亿美 图一·等腰三角形与等腰梯形套矩形组合的几何图形 1 元,人均GDP 为450 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6.2%基础上平稳发展,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唐 朝的繁荣发展,催生了建筑技术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完整而成熟的木结构建筑体系。其建筑成就 集中体现在宫廷建筑和宗教建筑中。我国遗存唐代木结构建筑3 座,均在山西,即五台南禅寺大 殿、佛光寺东殿,运城芮城县广仁王庙龙王殿。通过这三座遗构的分析,证明木结构建筑营造技 艺至唐中期已经非常成熟。其建筑风格特征是:柱网对称,侧角及生起自然,铺作功能科学用材 硕大,柱额梁架结构严谨,举折和缓,出檐深远,气势浑厚,角梁斜置,形成了科学严谨的屋架、 铺作、屋身三个结构层。其梁架结构特征是:脊部施叉手捧戗,托脚与栿头相接闭合,构成梯形 状态,形成了等腰三角形与等腰梯形相结合的梁架结构形制 (图一)。其梁栿结构手法是:梁栿之 间施驼峰或方木及斗栱隔架,形成了梁栿式的结构手法。唐代木结构建筑的梁架结构特征和梁栿 结构手法,可诠释为等腰三角形与等腰梯形套矩形组合的梁架结构形制,“梁栿驼峰式”结构手法。 1、五台南禅寺大殿 (782) ——现存时代最早的木结构建筑 (图二) 南禅寺大殿,是我国现存最早等腰三角形与等腰梯形套矩形组合的梁架结构形制,“梁栿驼峰 式”结构手法的实例。重建于唐建中三年(782),为唐中期遗构,距今1233 多年。柴泽俊先生《南 禅寺大殿修缮工程技术报告》确认:“南禅寺大殿唐建以来, 两次较大的修缮 〔宋元佑元年(1086) 一次;现在一次〕”,“这是唐建中三年重建以后一次较大的修缮,经与实物核对,除很少一些小型 构件是宋或宋以后添配者外,大都还是唐代原物。”“平梁之上瓜柱不是唐制,勘察和拆除过程中, 1 发现平梁中线上的驼峰、瓜柱、座斗的规格与唐相异,木质也不相同,盖为宋人修葺时添配。两 侧叉手直承捧节令栱和脊槫(不用瓜柱),上端两 首相交,榫卯严实,当是原物。此制与我国唐建实 物——五台佛光寺东大殿,和唐建资料(如日本奈 良法隆寺回廊等)均相符合。此次修缮,应予复原。” 2 1974 年修缮前平梁上遗存有蜀柱,修缮后去掉蜀 柱恢复叉手。 大殿前设月台,殿身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平 面呈方形,单檐九脊顶,梁架为四椽栿通檐用二柱。 平梁之上设叉手捧戗捧节令栱承通替、脊槫,平梁 图二·南禅寺大殿横断面(1973 年中国

文档评论(0)

56119079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