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四课7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与被动句
* * * * * * * * * * * 七、判断句 判断句是指谓语对主语所代表的人、物或所属性质、类别等进行判断的句子。古汉语中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系词,谓语直接由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充当,其类型共有四种。 1、“者……也” 主语之后加语气助词“者”(有些著作认为是代词),表示提顿语气,谓语之后用语气词“也”加强肯定语气。例如: ①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逍遥游》 ②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则:连词,连用加强语气) 《荀子· 王制》 ③吾所欲者,土地也。 《韩非子·五蠹》 ④陈胜者,阳城人也。 《史记·陈涉世家》 ⑤友也者,友其德也。 《孟子·万章下》 ⑥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 《周易·乾第一》 2、“者……” 主语之后加“者”,谓语之后不加“也”。例如: ①虎者,戾虫;人者,甘饵。 《战国策·秦策》 ②屈完者何? 《公羊传·僖公四年》 ③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老子·二十七章》 ④天下者,高祖天下。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⑤陈轸者,游说之士。 《史记·张仪列传》 3、“……也” 主语之后不加“者”,谓语之后加“也”。例如: ①制,岩邑也。 《左传·隐公元年》 ②董狐,古之良史也。 《左传·宣公二年》 ③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左传·僖公四年》 ④龙,德而隐者也。 《周易·乾第一》 4、“……” 主语之后不加“者”,谓语之后也不用“也”。例如: ①夫鲁,齐晋之唇。《左传·哀公八年》 ②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 ③秦,虎狼之国。 《史记·屈原列传》 ④荀卿,赵人。 《史记·孟轲荀卿列传》 古汉语中的否定判断句一般是在谓语之前加否定副词“非”表示。例如 ①楚虽大,非吾族也。 《左传·成公四年》 ②管仲非仁者与? 《论语·宪向》 ③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秋水》 ④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战国策·魏策》 ⑤公非长者。《史记·淮阴侯列传》 ⑥我非生而知之者。《论语·述而》 古汉语中一些复句的内容也常用判断句的形式去表达,例如: ①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 《战国策·燕策二·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 ②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战国策·齐策四·冯谖客孟尝君》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史记·项羽本纪》 这几例中的“者”字都不是语气助词,而是结构助词,它们分别与其前面的词组构成“者”字结构(例①②)或“所”字结构(例③ ),相当于一个名词,分别表示某种人(例①)、或表示某种原因(例③),作整个句子的主语。 在先秦,由于判断句中一般都不用判断系词,所以,象“是”、“为”、“乃”、“即”、“则”、“维”(或惟)这类词出现在句子中时,有时虽然可以按照判断系词“是”去翻译,但要意识到它们并不是判断系词,例如: ①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 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③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左传·僖公三十年》 ④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 《荀子·天论》 ⑤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史 记·魏公子列传》 ⑥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论语·子张》 “是”字作为判断系词起于何时,目前尚有争论。不过可以肯定,汉代已经出现了这种用法,至于其普遍使用的情况则是魏晋以后的事。例如: ①此必是豫让也。 《史记·刺客列传》 ②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 《史记·商君列传》 ③固曰:“此是家人言耳!”(《史记·儒林列传》) ④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 《论衡·死伪》 ⑤ 若枯即是荣,荣即是枯,则应荣时凋零,枯时结实。 范缜《神灭论》 ⑥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潜《桃花源记》 被动句 主语是谓语受事者的句子称作被动句。例如: ①窃钩者诛,窃国者侯。 《史记·游侠列传》 ②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 《左传·成公二年》 例①中的主语“窃钩者”、例②中的主语“郤克”都不是其谓语动作“诛”和“伤”的发出者,而是接受者,是被动的,所以此两例都属于被动句。此两例在表现形式上有一定区别,其中例①没有语法标志,“窃钩者”与“诛”的被动关系完全是在意义的组合关系中体现出来的。例②则有语法标志,即介词“于”。由“于”引出了谓语“伤”这一动作的实际发出者“矢”。这种具有语法标志的被动句式在古汉语中主要有以下几种: 1、“……(动词)于……” 在动词谓语之后用介词“于”(或“乎”)引进行为动作的施事者。介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