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物语欣赏.ppt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诗歌物语欣赏

返回 萃英园中学 何先进 三课时 物语 人语 景语 咏物诗或其他诗词当中的单句诗词句中描写的动物、植物形象。 诗中描写的多重景物形象。 诗中塑造的自我形象或他人形象。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思(其一))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 问题1:屈原《离骚》中“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中“芰荷”“芙蓉”有何寓意? 追“本”溯源 “芰荷”“芙蓉”都是美好的植物,诗人在这里将“芰荷”“芙蓉”制成精美的服饰,其实是在比拟诗人的美德和高洁的节操 追“本”溯源 问题2: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中“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中的“羁鸟”和“池鱼”这两个物象怎么理解? 诗人以“羁鸟”和“池鱼”自喻,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对山川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 追“本”溯源 问题3:李清照的《醉花阴》和《声声慢》中分别都出现了“黄花”这一物象,试分析它们之间的异同? 《 相同点:两首词中的“黄花”都是作者用来自我比喻。都用秋风之后的“黄花”身形消瘦,来自我比况 不同点:二者的寄寓大不相同。《醉花阴》中的词人,因对丈夫的思念而致身形憔悴; 《声声慢》中的“黄花”暗喻自己任意衰老,憔悴,这里包含着晚年处境之惨,悼亡之悲,亡国之痛。 追“本”溯源 问题4:简析晏几道《临江仙》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中, “燕双飞”形象作用? 用“燕子”的成对双飞,与“人”的空阶独立,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出抒情主人公的孤独落寞的情怀。 规律点津 在这四个问题当中,无论是其中的植物形象,而是动物形象,都有诗人的主观情感寄寓,都是抒情主人公“以我观物,万物皆着我之色彩”的审美蕴藉,但是却又都各有奇妙,他们分别妙在哪里? 思路点拨 问1: “芰荷”“芙蓉” 问2: “羁鸟”“池鱼” 问3: “黄花” 问4:“双飞燕” 品质相通 象征 处境相似 自比 神形兼似 自比 情状相反 对比,反衬 诗歌中的物语,描写某一单个而具体事物形象的语言,是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对于诗歌中出现的具体事物形象,要在分析其表层特点及形象的基础上,去进一步探求深层的意蕴精神。特别要联系诗中上下诗句、诗人的生平遭遇和当下的写作背景等来解读“物语”的言外之意。看看他们与抒情主人公到底有怎样的关系。相似,象征或者比喻;相反,对比反衬。 规律点津 (2008·安徽高考) 小孤山①   [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 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末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真题解读 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 读懂诗歌 1、学会联想:联想以前的所学,分析诗歌诸要素的信息 读诗题: “小孤山”是一具体物象,该诗是一首咏物诗 联作者: 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析注释: 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 解诗句:(抓物象的特点)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无涯骇众观。”写出“小孤山”所处环境的险恶;“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突出“小孤山”“中流砥柱”与“力挽狂澜”作用。 真题解读 托物言志 忠义与率军抗元 2、学会联系 (1)分析诗句与诗题之间的联系; 作者将“小孤山”拟人化了,赋予他“中流砥柱”和“力挽狂澜”的人的特点。作者可能是借助“小孤山”来自我比喻。 (2)分析诗句与注释(作者生平遭遇与写作背景)之间的联系; 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它的“障狂澜”的作用,亦是诗人“率军抗云”的行为效果相仿。再看“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作者更是直接将小孤山拟人化,很容易看出作者带有强烈而鲜明的情感寄

文档评论(0)

wyj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