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食品中的生物毒素-黄曲霉毒素PPT
食品中的生物毒素 黄曲霉毒素 目录 一、简介二、化学结构三、理化特征四、分布五、危害六、毒性七、物质代谢八、检疫检验 黄曲霉 显微镜下的黄曲霉毒素 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玉米 黄曲霉纯培养的显微镜下形态 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 - 简介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是生长在食物及饲料中的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和寄生曲霉代谢的一组化学结构类似的产物,特曲霉也能产生黄曲霉毒素,但产量较少。黄曲霉毒素是一种毒性极强的剧毒物质,对人及动物肝脏组织有破坏作用,严重时,可导致肝癌甚至死亡。在天然污染的食品中以黄曲霉毒素B1最为多见,其毒性和致癌性也最强。1993年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癌症研究机构划定为1类致癌物。 20世纪60年代,在英国发生的十万只火鸡突发性死亡事件被确认与从巴西进口的花生粉有关。进一步的调研证明,这些花生粉被一种来自真菌的有毒物质污染,这些研究工作最终使人们发现了黄曲霉产生的有毒代谢物质,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B1 黄曲霉毒素B2 黄曲霉毒素G1 黄曲霉毒素G2 黄曲霉毒素M1 黄曲霉毒素M2 黄曲霉毒素 - 理化特性 在紫外线下,黄曲霉毒素B1、B2发蓝色荧光,黄曲霉毒素G1、G2发绿色荧光。黄曲霉毒素的相对分子量为312-346。 难溶于水,易溶于油、甲醇、丙酮和氯仿等有机溶剂,但不溶于石油醚,己烷和乙醚中。其纯品为无色结晶,耐高温。 黄曲霉毒素B1的分解温度为268℃,通常的烹调条件下不易被破坏。紫外线对低浓度黄曲霉毒素有一定的破坏性。 黄曲霉毒素 - 分布 黄曲霉在大豆、稻谷、玉米、通心粉、调味品、牛奶、奶制品、食用油等制品中也经常发现黄曲霉毒毒素存在于土壤、动植物、各种坚果,特别是花生和核桃中。一般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检出率比较高。 一般而言,如果食物和食物原料的贮存条件足够潮湿,允许黄曲霉生长但又并不足以潮湿到使其他生物生长时,都有可能含有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 - 危害 黄曲霉毒素对人和动物健康的危害均与黄曲霉毒素抑制蛋白质的合成有关。黄曲霉毒素分子中的双呋喃环结构,是产生毒性的重要结构。研究表明,黄曲霉毒素的细胞毒作用,是干扰信息RNA和DNA的合成,进而干扰细胞蛋白质的合成,导致动物全身性损害。 黄曲霉毒素 –临床特征 食品中所污染的主要是黄曲霉毒素B1,其毒性目前一般认为有三种临床特征;急性中毒、慢性中毒和致癌性: (1)急性中毒: 它是一种剧毒物质,毒性比KCN大10倍,比砒霜大68倍,仅次肉毒霉素,是目前已知霉菌中毒性最强的。中毒症状主要表现为:呕吐、厌食、发热、黄疸和腹水等肝炎症状,即肝毒性。 (2)慢性中毒: 长期摄入小剂量的黄曲霉毒素则造成慢性中毒。其主要变化特征为肝脏出现慢性损伤,如肝实质细胞变性、肝硬化等。出现动物生长发育迟缓,体重减轻,母畜不孕或产仔少等系列症状。 (3)致癌性: AF是目前所知致癌性最强的化学物质 其致癌特点是: A 致癌范围广,能诱发鱼类、禽类,各种实验动物、家畜及灵长类等多种动物的实验肿瘤; B 致癌强度大,其致癌能力比六六六大1万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