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我们用几种动机的满足理论来分析B的情况: 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研究,能激励B的两种需要,一是工作上的成功,而这点他早已有了;二是一种低层次的需要,维持他生活方式。这份新工作对他在工作上的成功没增添什么,却潜在的从他生活方式拿掉了一些称心如意的东西。 用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来分析,虽然新的工作提供了B一种挑战和一份施展优势的机会(积极的激励因素),但也同时给他带来在工资和奖金上令人不快的地方(消极的保健因素)。 用麦克利兰的动机满足论来解释,B与他的下属们的关系表明了他不想结交什么人,尽管大家相处得还可以,也看不出他需要什么权利,但他对成就上的需要却很高。就提供成功的机遇而言,这份新工作并不像干推销员那样富有吸引力,再说,B似乎不想扩大他的工作责任管别人的事,对他工作表现的反馈与过去的工作相比,见效也太慢了。 无论从那种角度来分析,我们都可以得出结论: 对B来说,销售部经理一职不是他所希望的,他不会卖力工作,祈求成功。 A认为B对位置的需要很强烈,对权力很敏感,这点是他决策错误的根源。B显然对物质需要比发展关系更感兴趣,而且,他并没有感到这个新职位给他带来什么个人发展。这样他就会心灰意冷,退到把金钱看得比关系和发展更重的地步。如果回过头来让B去干推销员,他反而会感到快活多了。 2、激励的过程论 2.1、案例二 A在某公司的财务部工作,经理向他提议:“除了你通常干的登记记账的活外,我希望你在每月月初,替业务部总结并催收客户上月欠款,你有足够的时间作,因为月初的财务工作不太忙。当然,你做了这份额外的工作,工资每星期加200元。”对A来说,这额外的收入挺不错的,而且,他也相信经理是说话算数的。不过,A对自己是否能干好这些规定的工作犹豫不决,他如实地告诉了经理。 问题:这位经理怎样才能提高A的期待,让他感到自己能够胜任这份工作? 2. 2、动机的满足---激励 我们暂且保留问题,先看看动机满足的过程论。 激励,就是为每个职工提供一种追求与达到目标的手段,这些目标将满足他个人的需要。 权威人士们在什么能打动一个人(内容)与一个人怎样被打动(过程)之间,划了一条深入浅出的界线,经理们对此要予以重视。他们不但要判断一个人的动机,还应该为把这种动机转化为所期待的行为,提供相应的条件。 2.2.1期待论 维克托·弗鲁姆把动机看作是一个人在几种可选择的行为中做出选择的表现,这就是说,一个职工也许为了提高收入,而挑选了拼命工作;他也可以适可而止,只要能保住那饭碗,与同事们和睦相处;他也可以认为,这工作不合他口味,表现差点,以便被解雇。 弗鲁姆称此为“动机上的期待论”,或简称为期待论。它的逻辑推理是:人们在工作中尽其力→以便获得一种工作表现→带来的结果使它们所期望的。 这个过程如图: 在这个过程的每一个阶段,管理人员都是介入的,双方融合为交互的过程,交互过程中的不同因素都可能使员工产生不同的选择和结果。 努力需要表现 明确工作的表现程度 成果 期望:员工相信通过努力会达到规定的表现水平 手段:员工相信达到规定的表现水平会带来满意的结果 动机上的期望论 结果 结果 =效价×期望值 效价:这件事完成后,到底值多少价值 期望值:做这件事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 案例:去香港旅游 质检科科长为了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决定 对评出的前二名优秀员工安排去香港双人双 飞游。这项政策出台后,大家一直看好小王、 小李、和小刘三个人。 小王没去过,效价为1,但成功可能性为0.5; 小李去过,但女朋友没去过香港,效价为0.9 ,但成功可能性为0.7; 小刘,但她不想去,因为准备结婚 故效价为0。他的成功性较大期望值为1。 案例——期望理论 2.2.2公平论 公平论与期待论有点联系,它以为人们在心理要求公平对待,得失平衡,在工作中有所付出就应该有所获得。换言之,如果职工们感到要求他们干这干那是合理的,他们会心甘情愿的去做;相反,如果他们认为在工作中得不偿失,就会磨洋工,以求平衡。 在这里,管理上的问题是,在决定工作岗位和相应的福利待遇之间,应力求在职工们心理达到一种平衡。这就得考虑:第一,敏锐地估计职工的动机,他的个人需要;第二,客观的评价工作地要求和如何报以有形无形的酬劳。换句话说,不少工作应该调整一下了,要么减少要求,要么增加酬劳,以求恢复一种平衡。 3、案例剖析 有了上面理论的支撑,我们会过头来分析案例二,经理就会知道该怎么做了。 3.1分析:A相信经理会兑现诺言(媒介),也看重这份收入(价码),他的问题是缺乏自信心(期待),不知道自己尽力之后能否达到那种工作表现。 3.2经理有2种选择: 1)运用期待论,激励A,提高其自信。 想提高A的自信心,就应该这样做:第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