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室早的危险分层及治疗选择PPT
室早的危险分层及治疗选择;主要内容;定义;流行病学;室早的流行病学;昼夜节律:全天24h的室早有两个高峰
清晨
下午3~5点
这两个时段都是交感经兴奋性较高的时间。
运动反应性:
多数功能性室早在运动后减少,而病理性室早则在运动后新出现或数量增多
;自然变异率
自然情况下,不同时间的室早可能有增加或减少,这种现象称为室早的自然变异率
室早的自然变异率50~70%
;危险分层;危险分层;危险分层;危险分层;危险分层;危险分层;危险分层;危险分层;危险分层;治疗的选择;二、治疗要慎重:CAST试验的启示
CAST试验:心律失常药物抑制试验
正式试验(1987-1992年)
药物: 英卡胺、氟卡胺、乙吗噻嗪
入组:① 心梗后6d-2年;② 80岁;
③ EF值:6 - 90d≦55% ,90d – 2年40%
④ 室早6次/h或短阵室速(15次)
结果:(1)入组人数:1455例
(2)CAST I:1989年4月公布中期试验结果(英卡胺和氟卡胺)
死亡率7.7% vs 3%,英卡胺、氟卡胺停止试验
(3)CAST II:1991年8月公布中期试验结果(乙吗噻嗪)
死亡率2.3% vs 0.3%,乙吗噻嗪停止试验
结论:I 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能有效控制心梗后室早,却明显增加死亡率
;二、治疗要慎重:CAST试验的启示
(1)CAST试验的意外结果震惊中外,是心脏病学史的里程碑,也是心律失常药物治疗领域安全性研究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2)药物增加死亡率的机制至今不清,可能与负性 肌力、致命性心律失常有关
(3)美国FDA规定:I类药物不能用于心梗后无症状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仅限于治疗威胁生命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抗心律失常药物,尤其是I类药物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受到了质疑与挑战;治疗的选择;治疗的选择;治疗的选择;五、需要格外重视的室早
①有眩晕、黒朦或晕厥等
②有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AMI、心肌病、瓣膜病等;
③ 已有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如心脏扩大、LVEF40%或心衰表现等;
④有遗传性心律失常病史或家族史者;
⑤存在多源、成对、成串的室早,以及在AMIsh或QT延长的基础上存在R on T室早 ;基础心脏病的治疗是首要的任务
注意寻找有无造成早搏的诱因
心肌缺血,交感神经和儿茶酚胺系统的过度兴奋,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激活,电解质紊乱等使猝死的危险增加。
Β受体阻滞剂首选,有效率 25–50%
钙拮抗剂 有效率 20–30%
IC类 抗心律失常药物有效率 25–50%
III 类药物和胺碘酮更有效
;七、导管消融:无奈的选择
1.室早数量过多:10000次/分,不耐受、不依从
2.室早介导性心律失常性心肌病
3.室早诱发室速
4.室早诱发室颤;病例;体表心电图;使用球囊标明激动起始处;;术后Holter;患者,男,32岁,阵发性心悸气短10年,加重伴不能平卧1周
入院诊断:急性左心衰,频发室性早搏;RVOT标测到最早激动点,消融成功;病例;二、室性早搏引发的心肌病(Ectopy-induced Cardiomyopathy) ;病史长(5年)、早搏多(5000次)、年龄大(60yrs),早搏消除后心脏形态和心功能完全恢复;2009年EHRA/HRS 室性心律失常导管消融专家共识;RFCA治疗单形性RVOT室早逆转心肌病;1例CRT无反应的严重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伴有频发室性早搏,经射频消融位于左室后下的局部起源灶后,室早消失,临床表现及相应参数迅速好转:
;无器质性心脏病室??长期随访;2009年EHRA/HRS室性心律失常导管消融专家共识;三维指导下的激动标测;;;;;;;CT成像结果;;消融靶点及结果;;;;;;;;四、室早诱发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室速/室颤;病例;室性心律失常导管消融的禁忌症
心室活动性血栓(可考虑心外膜消融)。
无症状性室性早搏和/或非持续性VT,认为不会导致心功能不全者。
暂时、可逆的病因所导致VT.。
;小 结;谢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