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策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策研究

导 言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从20世纪后期到21世纪中叶中国面临的严峻的人口问题之一,它对中国现代化进程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根据中科院国情分析小组的专家分别用劳均耕地法、工时法、季节性剩余法和构成性剩余法测算,1984年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已接近1亿(9485万),1994年超过2亿,到2000年达到3亿。[]面临数目如此庞大的剩余劳动力规模,要使他们顺利稳定地实现转移,是摆在中国人面前的一件大事。首先,它不仅与农村发展规模经济息息相关,而且也是解决农村人地矛盾的重要途径;其次,对于城市发展来说,它不仅促进城市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并且有利于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城市居民的竞争意识;最后,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加快中国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同时,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也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翻开国内外历史不难发现:随着农业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劳动力出现剩余是一种必然现象,尤其是在以传统农业为主导的发展中国家就更是如此。国内外很多学者都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进行过分析和研究,目前仍然是人口学界、社会学界以及经济学界关注的焦点。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刘易斯(W.A.Lewis)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模式认为,在经济结构转变过程中,农业劳动力的供给是无限的,工业部门是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它的增长依靠资本积累和投资,同时还能迅速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他的分析至今对发展中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国内许多专家和学者对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也提出过自己的见解。一些人提倡“就地消化论”,即将农村剩余劳动力限制在本乡本土进行“消化”;另一些人提倡“异地消化论”,即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自由流动,主要由城市进行“消化”。这些主张都把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空间问题置于一个突出的位置。实际上,这个空间问题,仅仅是他们转移的一个附带问题。中国和世界各国的劳动力转移都表明,由农村和农业向外流动的空间去向从来不是由人们按其主观愿望和设想来预先规定的,而是由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客观历史进程及由此造成的产业布局决定的。因此有人说:“工业化时期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流动的基本原因,是工业革命及随之开始的工业化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导致了劳动力的重新配置。”[]因此,本文抛开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或“异地”转移的争论,主要从中国城市经济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及农民自身发展的要求出发,指出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农民知识化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决定性作用,提出“三化协调联动”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观点。 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总量变化态势和基本特征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总量变化态势 根据中科院国情分析小组等专家的测算,我国农村大约有剩余劳动力3亿左右。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和其他非农产业,已经就地安排了1.2亿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仍然还有近2亿。同时又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城市承载能力有限,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尽管一部分进城农民能够实现职业转换和空间转移,但这种转移还不太稳定,同时也很难实现身份变更。 表1 全国农业与非农业从业人员构成变化情况[] 单位:万人,% 年份 农业就业人数 农业就业比重 非农业就业人数 非农业就业比重 1952 17317 83.5 3412 16.5 1962 21276 82.1 4634 17.9 1982 30859 68.1 14436 31.9 1990 38914 60.1 25835 39.9 1992 38699 58.5 27453 41.5 1993 37434 56.4 28939 43.6 1994 36489 54.3 30710 45.7 1995 35468 52.2 32479 47.8 1996 34769 50.5 34081 49.5 1997 34840 49.9 34979 50.1 1998 35177 49.8 35460 50.2 1999 35768 50.1 35626 49.9 2000 36043 50.0 36042 50.0 2001 36513 50.0 36512 50.0 2002 36870 50.0 36870 50.0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3》,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年版,第124页。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个集职业、空间和身份“三位一体”的系统性转化。当然,作为生存的基本条件,其中的职业转换是最为重要的。我们以表1所列出的农业从业人员和非农业从业人员数量变化情况为例来观察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职业转移的变化情况。1952~1962年非农产业从业人员年平均增长率仅为0.1

文档评论(0)

2017me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