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院生死教育课件——中国内地近十五年(1997至今)来死亡教育研究述评精选.ppt

许院生死教育课件——中国内地近十五年(1997至今)来死亡教育研究述评精选.ppt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许院生死教育课件——中国内地近十五年(1997至今)来死亡教育研究述评精选

中国内地近十五年(1997至今)来死亡教育研究述评 张笑涛博士、副教授 2013-3-18 生和死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有生必有死。然而,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只知生,而不知死、不畏死,其结果是生存意义模糊、生命价值缺失、生活质量受损。 什么是死亡?死亡的本质是什么?人体生物学认为,死亡是指人体的器官、组织、细胞等整体衰亡,是人的生命的终结。这种死亡不可逆转,不可能有“死而复生”的情形出现。 汪峰《存在》, /play?vr=truequery=%B4%E6%D4%DA+%CD%F4%B7%E5piclink=/ed24ac332081ab50-68b13306c0bb3300.jpgplaylink=n329095622.shtmltitle=%CD%F4%B7%E5%A1%B6%B4%E6%D4%DA%A1%B7pi=0p一、死亡教育的提出与研究概况 从世界范围来看,死亡教育萌芽于20世纪20年代末,发生、发展于20世纪中期,在60年代曾掀起一场“死亡觉醒运动”,影响甚大。 二、主要研究内容 近15年来我国内地死亡教育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死亡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及可行性、死亡教育的目标与目的、死亡教育的内容、死亡教育的途径等四个方面。 1.死亡教育的必要性 宋晔(2003)认为,在我国开展生死教育(即死亡教育)的必要性主要有四点:(1)物质的丰富与无意义感的产生;(2)生存压力的增加使人产生了逃避的欲望;(3)空间距离的缩小与心灵距离的疏远,使学生承受孤独和拥挤的双重痛苦;(4)传统意义的理想化和说教方式,使青少年忘却了生命的最初意义,不懂得生、不懂得死,不懂优生和优死。 2.死亡教育的重要性 死亡教育的三大重要性:(1)将当代人类对死亡的研究成果普及到民众之中,减少或消除对死亡的恐惧心理和对死亡的错误认识,树立正确的死亡观人生观,正确地对待自己的生与死;(2)使人们拥有关于死亡的各种知识,懂得死亡的本质和意义,坦然面对死亡;(3)改革丧葬方式,建立死亡文明,从而促进社会及人类的发展。 3.死亡教育的可行性 ,宗建芳(2000)认为,人类的文化心态日益向开放性、透明性迈进,加上近年来对冲击传统文化意识的安乐死的探索,使得死亡教育被人普遍接受成为可能。 还有的研究者研究的是未成年人接受死亡教育的可行性。唐庆、唐泽菁(2004)认为,对死亡概念的理解与个体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有关,并且据台湾学者张淑美和刘惠美对青少年的研究结论指出:(1)幼儿已初具对死亡的认知能力,有关死亡的教育应在家庭中实施;(2) 5至9岁的儿童已经知道死亡是生命的终结,但认为死是可以避免的,否认其普遍性;(3) 9岁以上的儿童知道死亡是普遍的、真实的,也是不可避免的;(4)青少年的死亡认知看似成熟,其实死亡态度以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居多,容易有消极轻生或寻求死亡刺激的危险行为,需要父母、师长以及整个社会的关切与辅导。对于在中学生中进行死亡教育的可行性,一些研究者展开了问卷调查。徐国杰等人(1997)的调查表明,大部分中学生知晓死亡的含义,接受死亡是生命过程中的必然现象这一事实,并且愿意接受死亡教育,据此得出结论:在中学生中开展死亡教育是可行的。 4.死亡教育的目标与目的 渠川铮等人(2001)强调死亡教育的目的和宗旨就在于:使活着的人们意识到自己的生命时间是有限的,进而更加珍惜生命,采取积极进取、顽强拼搏的人生态度,使自己的余生过得更为健康、更为丰富多彩、更有意义,对他人、集体和社会更有价值,使人们既有一个美好幸福的一生,又有一个幸福的安乐之死。 5、死亡教育的主要内容 唐庆、唐泽菁(2004)比较研究了中西方研究者的观点,发现许多研究者多是以1969年Leviton提出的“死亡教育的本质”、“对死亡及濒死的态度和其引起的情绪问题”和“对死亡及濒死的调试”等三个层面的死亡教育内容为基础而发展出不同的理论。 兰礼吉、冯镜(2000)则认为一个良好的死亡教育应当廓清死亡观念的历史变迁过程,应当给人们以较为科学、准确的各主要学科对死亡的定义和医学上判定死亡的”心死”、”脑死”标准,应当给人们以正确、科学的生活、生命质量的认定、判识及使用的理论与标准,并为之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生命、生活价值观。 韩映虹、王银玲(2004)借鉴美国儿童死亡教育的成功经验,认为我国儿童死亡教育的内容应当包括:(1)生命与死亡的意义;(2)自杀及其预防问题;(3)人类的生命历程;(4)亲属死亡后儿童心理的调试问题;(5)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谈丧葬的风俗问题;(6)从经济和法律的角度谈保险、遗嘱、葬礼安排等方面的事宜;(7)儿童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表现中的死亡主题作品赏析问题等等。 曹保印(2004)认为开展死亡教育的最佳时期是青春期萌动

文档评论(0)

tazhiq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