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知识分享的观点.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知识分享的观点

策略性知識管理期末報告 許文艷 對一事物的描述不同,其觀點就會有差異,如同Brown and Duguid(2001)認為過去相關知識與組織文獻的探討,僅針對知識進行描述---Explicit Tacit及sticky leaky,有其缺失,故建議以practice的觀點對知識與組織進行探討;然鑑於此,不同的觀點又會產生不同的描述。 因此,本文就本課程所指定閱讀的相關文獻---知識管理introduction之部分,先進行觀點的整理,最後提出個人心得。 一、知識管理概念之文獻 Gupta and Govindarajan(SMR,2000) 從社會的觀點探討知識管理的議題,文中以Nucor鋼鐵公司為例,認為建立一有效率之社會生態(social ecology)是有效率知識管理的要件;據此,企業能如同Nucor般成功的創造知識的積累(accumulated)與流動(mobile)。 作者認為建立有效率的知識管理機制可透過兩方面:一為知識創造與獲得之最大化(Maximizing K Creation and Acquisition),二為知識分享最大化(Maximizing K Sharing)。其中,知識分享最大化的機制有四種作為: Ban “K hoarding” and turn “K giver” into heroes. Rely on group-based incentives Invest in codifying tacit K Match transmission mechanisms to type of K Matson, Patiath, Shavers(OD,2003) 認為要增加知識投資的有效性,可透過清楚瞭解知識流(K flow)何以被堵塞(block),才能解決企業在a detailed level的問題。故以市場觀點/鏡頭(market lens)探討組織內的知識流為何會無效率,並提出十二個市場失靈的原因與對應解決之道。知識市場失靈的原因: 供給面--- 1. 編撰機制的缺乏(Lack of codification mechanisms) 2. 獎勵編撰與分享的缺乏(Lack of incentives to codify/share) 3. 外部知識資源的缺乏(Lack of external knowledge sources) 需求面--- 4. 無效率的傳播系統(Ineffective delivery systems) 5. 無價值的知識之知覺(Perception that knowledge isn’t valuable) 6. 外部體認的缺乏(?Lack of external awareness) Market-enabler 7. ?不協調的知識系統(Uncoordinated knowledge systems) 8. 不一致的知識結構(?Inconsistent knowledge architecture) 9. ?中間媒介的缺乏(Lack of brokers/intermediaries) Market-wide 10. ?Redundant initiatives 11.?不適當的衡量(Inadequate measures) 12.無保護的智慧財產(?Unprotected intellectual property) 此市場觀點一方面提供組織內一跨功能的系統性與全面的知識觀點,可避免同一工作付出重複的努力(duplication of effort)。其作法可著重在辨析知識的類型(types)以獲取之;另一方面提供企業執行長可基於人員實際工作之知識流而進行協調,並創造知識地圖以清楚顯示。 Brown and Duguid (OS,2001) 過去文獻多以對知識的描述---sticky 和leaky來說明知識和組織間的關係,此研究從”Practice”觀點進行。認為知識具有社會文化的特性,並非一組織疆界內的財產。所強調的是由practice凸顯/強調內部分工(internal divisions)與外部連接(external connections),以同時處理internal stickiness external leaks。 文中認為學習不但與獲取知識有關,與social identity獲得亦有關---Learn about Learn to be.(”acceptance” “recognition”)。個人學習與其所處的社會系絡(social context)有關,且會practice於其中。而“Work practice”似乎可視為在工作中的identity與knowledge獲得的關鍵。而Work

文档评论(0)

wumanduo1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