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应对2010年高中数学新课程高考
应对2010年高中数学新课程高考
一、高考内容的变化
二、高考备考建议
正确处理平时教学与高考备考之间的关系
例题讲解和归类、总结规律
关注新增内容的教学与备考
例题讲解和归类、总结规律
高考备考中的“模特元定界”
例题讲解和归类、总结规律
应对2010年高中数学新课程高考
?
一、高考内容的变化
1.数学知识
知识块 理 科 文 科 (一)集合与逻辑 新增: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新增: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新增:算法步骤与基本逻辑结构,程序框图,基本算法语句与程序. 新增:算法步骤与基本逻辑结构,程序框图,基本算法语句与程序. 新增:分段函数,幂函数,函数与方程,函数模型及其应用.减少:反函数,函数的极限,函数的连续性.降低:映射. 新增:分段函数,幂函数,函数与方程,函数模型及其应用.减少:反函数,函数的极限,函数的连续性.降低:映射. 新增:定积分及其应用.加强:导数的意义. 加强:导数的意义. (五) 保持稳定. 保持稳定. (六)三角 减少:反三角函数. 减少:反三角函数. (七) 新增选考内容:绝对值不等式,柯西不等式与排序不等式. 减少:不等式的证明. (八) 加强:等差、等比数列与一次、指数函数之间的联系.减少:数列的极限. 加强:等差、等比数列与一次、指数函数之间的联系.减少:数列的极限. (九)解析几何 降低:双曲线.新增选考内容:平面直角坐标系下的伸缩变化,柱坐标系与球坐标系,简单曲线的极坐标方程,参数方程. 降低:双曲线,抛物线.新增选考内容:平面直角坐标系下的伸缩变化,柱坐标系与球坐标系,简单曲线的极坐标方程,参数方程. 新增:三视图.降低:三垂线定理.加强:空间向量的应用. 新增:三视图.降低:空间位置关系的证明,三垂线定理,距离与角度的计算.减少:空间向量. ? 不考. (十二)统计与概率 新增:几何概型,随机数与蒙特卡罗方法,超几何公布,独立事件,条件概率,统计案例与检验方法. 新增:几何概型,随机数与蒙特卡罗方法,统计案例与检验方法. (十三) 保持稳定. 保持稳定. (十四) 新增必考内容. 新增必考内容.不考数学归纳法. 新增选考内容. 新增选考内容. 2.数学思想
大纲考纲要求 课标考纲要求 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方程与函数思想,转化的思想. 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方程与函数思想,转化的思想,模型的思想,算法思想,统计思想(估计的思想,回归的思想,检验的思想). 3
大纲考纲要求 课标考纲要求 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像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空间想像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运算求解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二、高考备考建议
1.正确处理平时教学与高考备考之间的关系
在有些人的教学观念中,早一点完成全部高中数学必考内容的教学,然后尽快进入高考复习,这才是数学教学的全部意义.我们在这里暂且不去讨论这样做与数学教育的真正意义之间的差距,从实际效果看,这样做对于学生在高考中取得一定的考试成绩是有作用的.但是,要使学生取得高水平的考试成绩却是困难的.因此,正确处理好平时教学与高考备考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
上图是笔者根据自己所教学生在高考中的表现总结出来的,它反映了学生数学学习的状态与考试成绩的关系.一般说来,要使学生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必须使他们的数学学习状态同时达到“概念清,原理透,方法熟,思想通”.通常,对数学的概念与原理,可以通过不断地重复学习,使学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理解或掌握.但是,对于方法与思想(特别是思想),是需要有较长的时间让学生练习与体会才能达到“熟”与“通”的状态的.因此,在平常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重视知识的学习,而且不能急于求成,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去悟出思想方法的真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他们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并在高考中考出好成绩.
例1.(2007年高考广东数学第21题)已知函数,是方程的两个根(),是的导数,设,.
(1)求的值;
(2)证明:对任意的正整数,都有;
(3)记,求数列的前项和.
答案:(1);(3).
分析:这个考题,与函数零点和方程的解的联系,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见人教A版数学1),直线的点斜式方程(见人教A版数学2),数列的表示(见人教A版数学5),导数的几何意义,“用牛顿切线法求方程近似解”(见人教A版数学2-2),极限思想等等均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在平时教学中没有让学生体会好教科书上的内容,在高考时是很难完成好全部解答的.
例2.(2008年的高考广东理科第21题)设p、q为实数,、是方程的两个实根.数列满足,,(n = 3,4,…).
(1)证明:; (2)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3)若p = 1,q = ,求的前n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