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毒物与职业中毒概论PPT
5、泌尿系统 中毒性肾病 泌尿系统肿瘤 6、循环系统 心肌损害、心律异常…… 7、生殖系统 生殖毒性 发育毒性 8、皮肤 皮炎、溃疡、疣赘、角化过度、皲裂、脱发、皮肤肿瘤 9、其他 眼部病变 (三)职业中毒的诊断 诊断依据 a)职业史 b)劳动卫生条件调查 c)症状与体征 d)实验室检查:接触指标、效应指标 属于法定职业病的职业中毒诊断原则详见职业病的诊断 第三章职业性有害因素及其健康危害 第一节 生产性毒物与职业中毒 概述 毒物(poison):是在一定条件下,摄入较小的剂量即可造成机体功能或结构损害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 生产性毒物(productive toxicant):在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的毒物。 职业中毒(occupational poisoning):劳动者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由于接触生产性毒物所引起的中毒。 一、生产性毒物的来源与存在形态 1、生产性毒物的来源 (1)原料:例如制造氯乙烯所用的乙烯和氯,制造颜料、蓄电池用的铅。 (2)中间产品(中间体):例如制造苯胺时,硝基苯是中间体。 (3)辅助材料:如橡胶行业用苯、汽油作溶剂,生产乙醛时用汞作催化剂。 (4)成品:如农药厂生产的对硫磷、乐果。 (5)副产品或废弃物:如炼焦时产生的煤焦油,沥青、含碳物质燃烧时产生的一氧化碳、粘胶纤维厂、制革厂等产生硫化氢,冶炼中产生的二氧化硫。 (6)夹杂物:如某些金属、酸中夹杂的砷。 生产性毒物尚可以分解产物或“反应产物”的形式出现。如四氯化碳灭火器消防时,四氯化碳与明火或灼热金属物体接触时氧化生成光气。 生产性毒物的存在形态 在生产环境中的毒物可以固体、液体、气体或气溶胶的形式存在。 (1)气体(gas)在常温、常压下呈气态的物质,如氯化氢、氰化氢、二氧化硫、氯气等。 (2)蒸气 (vapor)固体升华、液体蒸发或挥发时形成蒸气。凡沸点低、蒸气压力大的物质都易形成蒸气。对液态物质进行加热、搅拌、喷雾、通气及超声处理时可加速挥发,暴露面积大亦能促进挥发。 (3)粉尘(dust)能较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称为粉尘。其粒径大小多在0.1——10μm。固体物质经机械粉碎或碾磨时可产生粉尘。 (4)烟(fume)为悬浮在空气中直径小于0.1μm的固体微粒。某些金属熔融时产生的蒸气在空气中迅速冷凝或氧化而形成烟。 (5)雾(mist)为悬浮于空气中的液体微粒,多由于蒸气冷凝或液体喷洒形成的。如电镀时的铬酸雾。金属酸洗时的硫酸雾。 飘浮在空气中的粉尘、烟及雾,统称为气溶胶(aerosol)。 二、生产性毒物的接触机会 原料的开采与提炼;材料的搬运与贮藏; 材料加工及准备;加料与出料; 成品处理与包装; 辅助操作:如采样品、检修设备; 生产中的使用:如农业生产中喷洒杀虫剂。 三、生产性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 (一)呼吸道 气体、蒸气及气溶胶形式的毒物均可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呼吸道是生产性毒物进入人体的最重要的途径。 (二)皮肤 某些毒物可透过完整皮肤而进入体内。 通过表皮屏障到达真皮,进入血循环 通过汗腺导管,或通过毛囊与皮脂腺,绕过表皮屏障而到达真皮。汗腺与毛囊总截面积仅占表皮面积的0.1%~1.0%左右,实际意义不大。 (三)消化道 生产性毒物经消化道进入体内而致职业中毒的事例甚少。 个人卫生习惯不好和发生意外时可经消化道进入体内。 进入消化道的毒物主要在小肠吸收,经门脉肝脏再入大循环,有的毒物如氰化物,在口腔内即可经粘膜吸收。 毒物在体内的代谢 (一)分布 毒物在体内各器官的分布是不均匀、有选择性的。 (二)生物转化 可使毒性降低(解毒作用)或增加(增毒作用)。 (三)排出 排出的途径有多种,其中肾脏、呼吸道是主要的途径。 (四)蓄积 进入机体的毒物或其代谢产物在接触间隔期内,如不能完全排出而逐渐蓄积于体内的现象称为毒物的蓄积。 毒物的蓄积作用是引起慢性中毒的物质基础。 物质蓄积:长期接触某些毒物时,其吸收超过消除,使毒物或毒物的代谢产物在体内的量逐渐积累增多,蓄积达一定量则导致中毒。 功能蓄积:在体内检测不到毒物的累积增多,但毒物多次接触造成的功能损害却可积累起来而引起慢性中毒。 储(贮)存库 :有时毒物在其它部位产生毒作用,而对蓄积部位相对无害,此时蓄积部位称为储存库。储存库释放出来的毒物,会引起中毒的急性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