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氧气吸入法新PPT
; 当一个人突然口唇发绀、气急、胸闷或长时间、持续口唇、甲床紫绀、胸闷、气急、无法平卧,这时,我们需要做什么?;吸氧——是一项急救技术。工作中要急而不慌,忙而不乱。备好抢救器械,认真做好床头交接班。;培训目的;培训目标;
氧是维持生命的必需物质之一,正常成人氧储存约为1500ml,静息状态每分钟耗氧量约250ml,缺氧4-5分钟即可对大脑造成不可逆性损伤。;缺氧:;引起缺氧的原因:
引起低氧血症的原因
影响氧气运输和利用的原因;引起低氧血症的原因:;1、贫血性缺氧(anemic hypoxia)
血红蛋白水平降低
CO中毒
失血过多
高铁血红蛋白;影响氧气运输的原因;影响氧气运输和利用的原因;缺氧的类型(原因);各型缺氧的血氧变化及常见病因;氧 疗 指 征;
对于氧分压正常的缺氧,如:心输出量减少、急性心梗、贫血、CO中毒、急性高代谢状态等,目前看法不一,但通常做法是:在明确诊断后,不管是否处于需要氧疗的水平,一般均给予氧疗。;一、氧疗的适应症;一、吸 氧 适 应 症;二、氧疗的禁忌症;
根据缺氧的临床表现及血气分析检查,来判断缺氧的程度。
缺 氧 的 程 度 血 气 分 析
程度 呼吸困难 发绀 神志 氧分压 二氧化碳分压
轻度 不明显 轻度 清楚 6.6~9.3 6.6
中度 明显 明显 正常或烦躁不安 4.6~6.6 9.3
重度 严重,三凹征明显 显著 昏迷或半昏迷 4.6以下 12.0
;三 凹 征;发 绀;;氧气筒;氧气表;装 表 法; 氧气管道化装置(中心供氧装置);中心供氧装置;高 压 氧 舱; 高 压 氧 舱;五、吸氧法;(二)鼻塞法;(三)面罩法;驱动面罩;(四)头罩法;(五)氧气枕法;
正常人体呼吸道有过滤、加温、湿化吸入气体的功能,但氧流速在1 - 4L/min时,不论使用鼻导管或面罩,口咽或鼻咽部均能对吸入气体充分湿化。但更高的流速或直接经气管内给氧,应对气体进行充分湿化。;氧气吸入法;六、注 意 事 项;3.用氧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病人缺氧症状有无改 善,定时测量脉搏、血压,观察其精神状态、皮 肤颜色及温度、呼吸方式等;还可测定动脉血气分析判断疗效,以便选择适当的用氧浓度。
4.氧气筒内氧气不可用尽,压力表指针降0.5MPa时,即不可在用,以防灰尘进入,再次充气时发生爆炸。
5.持续鼻导管给氧的病人,鼻导管应每日更换2次以上,鼻塞给氧应每日更换,面罩给氧应4~8小时更换一次。
6.对已用空和未用的氧气筒,应分别挂“空”或“满”的标志,以便及时调换氧气筒,以免急用时因错搬氧气筒而影响抢救速度。
;七 、氧气吸入浓度;氧流量与氧浓度的换算;氧气吸入疗法的类型;氧浓度氧疗的适应症;八、氧气吸入疗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临床表现:;预防及处理:;(二)、气道黏膜干燥;临床表现:;预防与处理:;发生原因:
1.慢性缺氧病人高浓度给氧。
2.吸氧过程中,病人或家属擅自加大氧气流量 。
临床表现:
神志模糊,嗜睡,脸色潮红,呼吸浅、慢、弱,皮肤湿润,情绪不稳,行为异常。;预防及处理:
1.对缺氧并二氧化碳潴留者,应低流量、低浓度持续给氧为宜。
2.对慢性呼衰病人采用限制性给氧氧浓度24%-33%,氧流量控制 在1-3l/min 。
3.加强对病情观察将慢性呼衰病人用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机动车检测工技能理论考试题库500题(单选、多选、判断题)(1).docx VIP
- (一模)九江市2025年高三第一次高考模拟统一考试 物理试卷(含答案解析).pdf
- 传染病学复习资料:传染病考试题库.pdf VIP
- 国际工程投标报价【经典】.pdf VIP
-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完整全套教学课件.pptx
- 2023年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单招职业技能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 宫崎骏《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电影介绍PPT模板.pptx
- 2021年中考英语介词专项练习题45道(含答案解析).docx VIP
- 教育机构年度总结和来年规划.pptx VIP
- 从“洋芋”到“土豆”文化融合——马铃薯跨文化传播现象研究.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