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杀虫剂各论.ppt

  1. 1、本文档共2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八节、沙蚕毒素类杀虫剂 很早以前,人们发现家蝇因吮食生活在浅海泥沙中的一种环形动物异足沙蚕(Lumbriconereis heteropoda)的尸体而中毒死亡。 这一现象说明沙蚕体内存在能毒杀家蝇的物质。1934年日本人从沙蚕中分离出这种毒物,称为沙蚕毒素(Nereis-toxin),1962年确定其化学结构 。 1974年,我国贵州省化工研究所首次发现了杀虫双对水稻螟虫的防治效果,并成功将其开发为商品。1975年,瑞士山德士公司开发出杀虫环。1987年,Baillie等根据NTX的结构与活性,合成了一系列与NTX作用机制相同的有杀虫活性的化合物,这些统称为沙蚕毒素类杀虫剂。 沙蚕毒素类杀虫剂的特性 1、杀虫谱广。可用于防治水稻、蔬菜、甘蔗、果树、茶树等多种作物上的多种食叶害虫、钻蛀性害虫等。 2、杀虫作用方式多样。对害虫具有很强的触杀和胃毒作用,还具有一定的内吸和熏蒸作用,有些品种还具有拒食作用。 3、作用机制特殊。 沙蚕毒素类杀虫剂是一种弱的胆碱酯酶(AChR)抑制剂,主要通过竞争性对烟碱型AChR的占领而使ACh不能与AChR结合,阻断正常的神经节胆碱能的突触间神经传递,是一种非箭毒型的阻断剂(Nondopolarizing)。由于作用靶标的不同,与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拟除虫菊酯等杀虫剂无交互抗性,采用沙蚕毒素杀虫剂防治仍然有很好的效果。 4、低毒低残留。至今开发出来的品种,对人畜、鸟类、鱼类及水生动物的毒性均在低毒和中等毒范围内,使用安全。对环境影响小,施用后在自然界容易分解,不存在残留毒性。 5、对家蚕、蜜蜂毒性较高。在放养蜜蜂、饲养家蚕地区,使用时须特别慎重,选择合适的施药方法、剂型、时期,以免污染桑树和蚕具,并避开蜜蜂采蜜期。 6、沙蚕毒素杀虫剂的某些品种对某一些作物有不良影响。如大白菜、甘蓝等十字花科蔬菜的幼苗对杀螟丹、杀虫双敏感,在夏季高温或作物生长较弱时更敏感;豆类、棉花等对杀虫环、杀虫双特别敏感,易产生药害。 1.杀螟丹(Padan,巴丹) s,s-[2-(二甲胺基)-1,3-丙二基]-硫代氨基甲酸酯—盐酸盐 主要理化特性: 杀螟丹水溶性很好,难溶于除醇类外的有机溶剂,在碱性条件下不稳定。 主要制剂: 98%巴丹可溶性粉剂,50%巴丹可溶性粉剂。 生物活性及使用技术:杀螟丹具有内吸、胃毒及触杀作用,对螟虫及一些鳞翅目害虫高效。对果树和蔬菜害虫,则应在害虫幼龄期喷洒防治为宜。杀螟丹在昆虫体内转变为沙蚕毒素, 作用于昆虫中枢神经突触的乙酰胆碱受体,阻碍突触部位的兴奋传导造成害虫麻痹以致死亡。 2.杀虫双和杀虫单 2-N,N—二甲胺基—1,3-双(硫代硫酸钠基)丙烷 杀虫双于70年代由贵州化工研究所在研究杀螟丹合成时发现,并开发成防治水稻害虫特别是水稻螟虫的药剂。防治对象与作用机理同杀螟丹。杀虫单是其一钠盐。 主要理化特性: 杀虫双和杀虫单都具有很好的水溶性。在水溶液中,双、单钠盐在硫代硫酸钠的作用和空气的氧化下都转变为沙蚕毒素,从而起杀虫作用。 主要制剂: 18%杀虫双水剂,50%杀虫单可溶性粉剂,80%杀虫单可溶性粉剂,5%杀虫双颗粒剂等。 生物活性及使用技术: 杀虫双和杀虫单具有胃毒、触杀和内吸作用,对水稻螟虫、稻纵卷叶螟有特效,对许多果树及蔬菜鳞翅目害虫均有较好的防效。可采取喷雾、毒土及根区施药等方法。采取颗粒剂根区施药法,可延长持效期。 杀虫双、杀虫单的作用机制同杀螟丹。 3.杀虫环(thiocyclam,Evisect、易卫杀)和杀虫磺(bensultap) N,N—二甲基—1,2,3-三硫杂己—5-基胺 S,S-[2-(二甲胺基)三亚甲基]双硫代苯磺酸酯 为沙蚕毒类似物中两个很好的品种,均具胃毒、触杀和内吸作用,主要用于防治鳞翅目及鞘翅目害虫,特别对水稻害虫持效期较长。对大鼠急性口服LD50值,杀虫环为310mg/kg,杀虫磺为1120mg/kg。 第九节 氯化烟酰类杀虫剂 一、概述 1978年,在苏黎世的国际纯粹化学与应用化学协会(IUPAC)会议上,Soloway等人提出了一类称为硝基甲撑(nitromethylene)杀虫剂的新化合物(Ⅰ),并提出此类化合物中杀虫活性最高的为SD35651。1979年,Solowar等又提出过一种此类化合物(Ⅱ),但未报道其生物活性。1984年,日本特殊农药制造公司的化学家们从许多化合物中合成了硝基胍NTN33893(Ⅲ)作为杀虫剂,并推荐通用名为咪蚜胺(imidacloprid)。现中文通用名为吡虫啉。 (Ⅰ) 硝噻嗪SD35651 吡虫啉(咪蚜胺) (Ⅱ) 继吡虫啉之后,又相继报道了epibatidine(Ⅳ) 、NI—25(Ⅴ)和ni

文档评论(0)

djdji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