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周敦颐的‘淡和’乐教观及其对汪烜立雪斋琴谱的影响.PDF

周敦颐的‘淡和’乐教观及其对汪烜立雪斋琴谱的影响.PDF

  1.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藝術評論第二十三期 頁39 -65 (民國一○一年),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39 ARTS REVIEW, NO. 23, pp.39–65(2012) Taipei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Arts ISSN: 1015-624 周敦頤的「淡和」樂教觀及其 對汪烜《立雪齋琴譜》的影響 李美燕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教授 摘 要 先秦儒家的樂教思想乃古代聖王藉由雅樂對人心的薰習,使人之感性與理性 和諧統一,以達到「移風易俗」的教化目的,作為倫理、道德、政治教化的基礎。 其中,「和」作為雅樂的基本特質,以「和」為美始終是儒家樂教的中心理念。 然而,從歷史的發展來看,儒家樂教中以「和」為美的意涵,在宋儒周敦頤的樂 教觀中發展成「淡和」之說。本文試圖探討周敦頤的樂教觀中「淡和」之說的真 知灼見,如何成為儒家樂教思想中「樂以道和,和以成德」的教化理念,並且透 過宋儒朱熹及清儒江永、汪烜(汪紱)等對周敦頤「淡和」之說所提出的回應觀 點,來省思周敦頤樂教觀中的「淡和」之說,尤其是就汪烜以周敦頤的「淡和」 之說作為其編纂《立雪齋琴譜》的要旨,來看周敦頤的「淡和」之說在後世的影 響與意義。 關鍵詞:周敦頤、淡和、樂教、古琴、汪烜(汪紱) 40 李美燕 壹、前言 周敦頤(1017-1073),字茂叔,道州營道縣(湖南省道縣)人,生於宋真宗 天禧元年,卒於神宗熙寧六年,卒年57 歲。據《周濂溪先生全集》卷 10 〈年譜〉 所載,13 歲時,他在濂溪之西睹「月巖」而悟「太極」,1 「太極」之說之後也 就成為周敦頤的思想核心。同時,由「太極」而立「人極」,周敦頤提出「聖人 定之以中正仁義(聖人之道,仁義中正而已矣)而主靜(無欲故靜),立人極焉」 2 (《周子太極圖說》),以「中正仁義」、「主靜」作為「人極」之本。此外, 周敦頤也提出天地之間至尊者「道」,至貴者「德」,至難得者「人」,「人而 至難得者道德有於身而已矣」,3 「道德」即是周敦頤對其生命價值省思的首出 觀念。 然而,人當如何實踐此道德生命之價值?周敦頤結合《中庸》、《易傳》之說, 提出「誠」作為道德實踐的本體,4 有謂「誠者,聖人之本」(《通書‧誠上第 一》),5 並透過「主靜」、「無欲」的修養工夫,以成就理想的道德人格。而在 現實的禮樂教化上,則提出「淡和」的觀念作為禮樂的本質精神。在《通書‧樂 上第十七》有謂「故樂聲淡而不傷,和而不淫。入其耳,感其心,莫不淡且和焉。 1 周敦頤撰、嚴一萍選輯,〈年譜〉,《周濂溪先生全集》,卷 10 ,頁2 。文內寫道:「先生 時年十三,志趣高遠,里有濂溪,溪有橋,橋有小亭。先生常釣遊其上,吟風弄月,…… 濓溪之西十里有巖洞,高敞虛明,東西兩門入之,若月上下弦,中圓若月朢,俗呼月巖先 生,好游其閒,相傳覩此而悟太極,想當然耳。」 2 《周濂溪先生全集》,卷1 ,頁2 。 3 《周濂溪先生全集》,卷6 ,頁9 。參見《通書‧師友上》:「天地閒至尊者道,至貴者德而 已矣。至難得者人,人而至難得者道德有於身而已矣。」 4 傅玲玲,〈周濂溪〈中庸〉及《易傳》之融通的探討——以「誠」概念為核心〉,《哲學 與文化》,36 卷 11 期,頁59-75 。 5 《周濂溪先生全集》,卷5 ,頁2 。 周敦頤的「淡和」樂教觀及其對汪烜《立雪齋琴譜》的影響 41 6 淡則欲心平,和則躁心釋」, 「淡和」之說的提出,使得先秦兩漢的儒家樂教 以「和」為美的雅樂審美觀有了新的面向。 此處值得思考者是,「淡」之審美概念原本是出自先秦道家,這是否意味著 周敦頤「淡和」之說係結合先秦儒、道思想而提出?對此,筆者一方面透過文獻 本身來解析周敦頤的「淡和」之說,另一方面也檢視古代學者對周敦頤「淡和」 之說所提出的回應觀點,並就理學或經學家,例如宋儒朱熹及清儒江永、汪烜等 人的相關論述來檢視。然現今可見朱熹及江永所述不多,而汪烜則非但傳承周敦 頤的「淡和」之說,也依此作為其編纂《立雪齋琴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zhuwo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