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散文语言艺术散论*.PDFVIP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茅盾散文语言艺术散论*

茅盾散文语言艺术散论* 姜德梧 茅盾的创作以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为主,但他的散文创作也 卓然成家,在我国现代散文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早在三十年 代,论者就称赞“他的观察的周到,分析的深刻,是现代散文中 最有实用的一种写法”。“中国若要社会进步,若要使文章和现实 生活发生关系,则像茅盾那样的散文作家,多一个好一个。”① “在中国的小品文活动中,为了社会的巨大目标的作家,在努力 探索着这条路的,除茅盾鲁迅而外,似乎还没有第三人。”② 茅盾的散文同他的小说一样,以描绘广阔的时代和社会生活 而著称,尤其是他在三十年代及其以后的散文速写中,从世界经 济危机冲击下的大都市,到帝国主义经济侵略渗透的广大农村乡 镇,从国统区达官贵人的淫靡颓风和下层人民的深重苦难,到解 放区军民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都有生动形象的描绘。在他的散 文里,既有对腐朽黑暗势力的鞭挞诅咒,又有对新生活新时代的 深情呼唤。在艺术上,茅盾散文不像鲁迅那样冷隽,不像周作人 那样苦涩,不像梁实秋那样淡泊,也不像朱自清那样绚丽,但它 或细腻委婉,或朴素明朗;或情景交融,意境优美;或絮语不 *本文论述的茅盾的散文,是指以叙事和抒情为主的散文作品,以议论为主的通 常称之为杂文者不在论述之内。本文所引用的语言材料,均出自《茅盾散文速写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①郁达夫: 《中国新文学大系 ·散文二集 ·导言》 ②阿英: 《现代十六家小品·茅盾小品序》 已,娓娓不倦;五彩纷呈,绚烂多姿 ,不少篇什都是散文艺术的 典范之作。 本文只是从语言的角度管窥茅盾散文的艺术,不过是从文学 巨匠博大精深的艺术海洋中取一瓢饮而已。 一 茅盾的小说素有“史诗”的美称,而他的散文则更多的渗透 了抒情成分。读他的散文,字里行间都可以感受到作者那激烈跳 动着的火热的心。 (一)融情入景,借景抒情 我国的美学传统,历来十分重视情与景的密切关系,强调情 景交融,融情人景。“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 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①只有把自己的炽热的感 情融人所描写的客观景物,“妙合无垠”,才能创造出具有美学价 值的境界。茅盾早期和后期的许多抒情散文就具有这一特色。例 如早期写的 《雾》: 渐渐地太阳光从浓雾中钻出来了。那也是可怜的太阳 呢!光是那样的淡弱。随后它也躲开,让白茫茫的浓雾吞噬 了一切,包围了大地。 我诅咒这抹煞一切的雾! 我自然也讨厌寒风和冰雪。但和雾比较起来,我是宁愿 后者呵!寒风和冰雪的天气能够杀人,但也刺激人们活动起 来奋斗。雾,雾呀,只使你苦闷;使你颓唐阑珊,像陷在泥 淖中,满心想挣扎,可是无从着力呢! ①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内编》 这里写的是自然景物的 “雾”,它 “吞噬了一切,包围了大 地”,它使人“苦闷”,“颓唐阑珊”。但这“雾”却是渗透了作者 感情色彩的“人化的自然”。不是自然的雾使人“苦闷”“颓唐”, 而是作者的“苦闷”“颓唐”渲染了自然的雾。这正是作者在第 一次大革命失败后对政治形势的一种感受。作者虽然焦躁苦闷, 颓唐阑珊,但并不甘于此,他要追求探索,要奋斗前进:“既然 没有杲杲的太阳,便宁愿有疾风大雨”,他以 “红鲤鱼的活泼地 跳跃划破了死一样平静的水面”寄托自己追求光明、奋斗进击的 信念。从而构成了一位革命志士在迷雾中苦闷、彷徨、探索、前 进的意境。这种抒情语言委婉细腻恰切地传达了作者愁苦怅惘的 心情。 《邻二》反复描绘一个日本小孩“整天坐在他的小脚踏车上, 沙沙地碾这没有行人的池畔小道”和“轻倩美丽的女子的话响”, 形成了一种苦涩寂寞的艺术境界。我们也仿佛在那脚踏车的 “沙 沙地”寂寞声中听到作者自己的低声叹喟。这篇散文不到千字, 只是选取 “这诗一样的小小的人生的翦片”,而不直接写及作者 自己的心情,但我们自始至终都可感到写的是作者自己的寂苦之 情。使得情和景达到 “妙合无垠”的境界,语言沉静含蓄,韵味 无穷。 (二)感情激荡,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融情入景,常常以委婉细腻的语言来抒情。当作 家激情澎湃时,则委婉曲折的文字有时无法流泻作者的感情激 流,此时则往往采取笔酣墨畅、激越奔放的抒情语言直抒胸臆。 《五月三十日的下午》一文,描写的是

文档评论(0)

zhuw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