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展览解说词.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校史展览解说词

校史展览解说词 今年是我校的百年华诞,也是中国国立农业高等教育开展的一百年纪念。作为曾经中国农业高等教育的策源地,今日中国农业高校的领头雁,农大百年沧桑,经历了晚清、北洋军阀、国民政府和新中国四个时期,校名和校址也屡经变迁,从我们面前的这张历史沿革表上,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曲折的经历,坎坷的岁月,磨砺了农大坚韧顽强的精神,形成了农大情系民生的传统,也铸就了农大的世纪辉煌。 一、学基初奠 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农学院(1905、12-1914、2) 中国农业大学的源头可以追溯至1905年,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的筹建。也许是巧合,也正是那一年传统中国选拔人才的科举制被废除,现代教育真正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农科大学择地建校 京师大学堂自1905年起建设分科大学。在这张珍贵的历史文献——学务大臣《奏请建设分科大学片》中,将瓦窑村地方已购土地留作建农科大学的字迹清晰可见。1908年,望海楼一带取代了瓦窑村成为学校新的落脚地,下面的两个历史文献(《奏请拨望海楼地方苇塘官地建设农科大学片》、《教育公报》)对改址的原因均有记载。 罗振玉,农大人不会忘记这个名字。他不仅是堪与梁启超、王国维比肩的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文化名人,更是农科大学的创始人。1909年,罗振玉被任命为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首任监督,他对将农科大学的创建极为重视,这份《复勘钓鱼台地亩情形报告》就是他当年亲力亲为的明证。报告意见被当局采纳以后,农科大学的校址就基本落实了,从望海楼到罗道庄,面积达1200亩,这给日后农科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从1908年算起到1958年迁校马连洼,农大在此办学达半个世纪之久。 农科大学校址的选择,严格遵循了四个原则,充分地体现了第一代高等农业教育者的良苦用心与严谨精神。 1912年11月,农科大学从马神庙京师大学堂旧址迁入北京阜成门外罗道庄(今北京玉渊潭公园)校址,石刻“农科大学”高悬于大门(第一张板的门头,回指对照1993年复制实物)。“农科大学”的大学的讲堂大楼(工字楼)和办事楼比赫赫有名的北大沙滩红楼还要早六年。尽管今日我们已无处凭吊,但在这些老照片中,我们依稀可以想像出它们当年的雄姿。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5月,京师大学堂改称北京大学校,农科大学改称“北京大学校农科大学”。 1913年,农科大学的第一届毕业生走出校门,此时距1905年建校已经有8年之久,这也折射了中国现代农业高等教育创办的不易:大学堂1904年正式招收预备科第一班学生,1909年预科班毕业后,部分学生和一些同年毕业的师范第四类学生升入大学堂农科,成为农科大学的第一批学员。1913年,在经历时局动荡影响之后,农大的第一届毕业生在12月离校。 他们(指照片)就是中国现代农业科技的星星之火! 二、风雨前行 国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1914、2-1923、2) 1914年2月,北洋政府教育部以“教授高等农业学术,养成专门人才”为办学宗旨,将农科大学改组为独立的“国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成为与北京大学同属于教育部的当时北京国立八校之一。由于其时地方割据、军阀混战,学校在此后9年的发展历程,可以用“步履维艰、风雨飘摇”8个字来形容,但仍取得了可观的办学成就,师资力量不断加强,学科体系不断完善。 民国建立初期,中国教育模式“以美为师”取代“以日为师”的趋势十分明显,这张小小的学年历就是历史的见证。1921年,在校长吴宗栻(图片见第二板)主持下,改革学制:由3学年制改为4学年制;各学科采用单位制(相当于现在的学时制);设必修与选修课程。大家可以参看这个文献(教育部批准改革学制)。 1921年10月20日《晨报》上刊登的《添招女生广告》对我校而言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它标志着中国女性开始进入现代中国农业高等教育的视野中。可惜当年响应者寥寥,并没有招到学生,直到1926年才有第一名女生入学。从第一名女生于1930年毕业算起,解放前共有71名女生从农大毕业,而今天的农大,女生的比例已接近一半。 当年的校园农场“两岸苇花一溪水,新田千顷尽嘉禾”(1916年校友诗作),当年的农大人“愿学为农意岂奢,田间风味足桑麻”。 农专时期,学校教学改革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重视学生的实地调查研究,这些老照片生动的记录了当时的情景。从1916年起,每届毕业班(三年级)都利用假期到国内各地和日本、朝鲜考察实习。第一次考察团的带领者,即这位许璇教授(指照片中的许,再回指上一页照片)。他在农大四个不同时期任职累计长达20年,并四次出任院长、校长,为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卓越成就,为中国高等农业教育做出了杰出贡献。因此,他在中国近代高等农业教育史上享有崇高的声望,被当年教育界誉为“罕有人物”、“一代宗师”。许璇教授1934年积劳成疾而不幸去世后,北平大学为他举行校葬,为一位教授的逝世举行校葬,在北平大学尚史

文档评论(0)

pangzilv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