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儒学的兴起松
二 汉代儒学一、 “焚书坑儒”批判1、背景:秦朝建立专制主义政治体制,要求文化为统治服务;导火线:分封制与郡县制之争根本原因:儒家学说不符合君主专制需要一、 “焚书坑儒”批判1、背景:2、经过:(1)焚书——前213年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儒生”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焚书。(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等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其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中华典籍之浩劫一、“秦始皇帝焚书”二、“西汉末年战乱”三、“东汉末年战乱”四、“八王之乱”与“五胡乱华” 五、侯景之乱六、“安史之乱”七、“黄巢反唐”八、“靖康之难”九、“明末李自成起义”十、“满清禁毁书籍” 十一、“嘉庆宫火”十二、“太平天国起义”十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十四、“八国联军入侵”十五、“日本侵华战争”十六、“文化大革命”一、 “焚书坑儒”批判1、背景:2、经过:(1)焚书——前213年(2)坑儒——前212年秦始皇三十五年,方士、儒生攻击秦始皇。秦始皇派人调查,将四百六十多名方士和儒生挖坑活埋。一、 “焚书坑儒”批判1、背景:2、经过:3、评价:材料一 “燔诗书起淳于越之谏,坑士起自诸生为妖言。” ——(东汉)王充《论衡·语增篇》材料二 “竹帛烟消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唐)章碣《焚书坑》材料三 “谤声易弭怨难除,秦法虽严亦甚疏。夜半桥边呼孺子,人间犹有未烧书 ——(清初)陈恭尹《读秦纪》一、 “焚书坑儒”批判1、背景:2、经过:3、评价:1、对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维护秦朝的统一起了一定的作用。2、限制了思想学术的自由发展,摧残了人才,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和一场文化浩劫,阻碍了社会进步和发展,使儒学的发展进入低潮。3、其实质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政策,成为两千年来文化专制政策的开端;二、罢黜百家1、背景:(1)西汉初年,经济萧条,汉高祖及其文帝、景帝等,吸取秦灭的教训,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轻徭薄赋,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提倡节俭,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发展。“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仟佰之间成群,乘牸牝(zipin)者摈而不得会聚。”崇尚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盛行。二、罢黜百家1、背景:(1)文景之治,黄老之学盛行(2)西汉社会存在诸多问题(王国、靖边、兼并问题等),需要加强中央集权(3)汉武帝初年起用“贤良文学”的儒士治理国家;(董仲舒即发迹于贤良对策)。汉武帝面临问题解决措施政治王国问题和相国权重经济土地兼并民族匈奴问题思想“黄老之术”颁布推恩令、设立中朝盐铁官营;铸“五铢钱” 抗击匈奴、建立三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前179—前104年)广川(今河北景县)人,汉武帝朝举贤良文学之士,进“天人三策”(1.天人感应,君权神授。2.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3.春秋大一统,尊王襄夷。4.建立太学,改革人才拔擢制度,反对任子訾选制。),建议“诸不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材料二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 。二、罢黜百家1、背景:①黄老之说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②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君主专制的需要。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央集权的需要。发挥“仁政”:轻徭薄赋。——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二、罢黜百家1、背景:2、经过: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禁绝与儒学相异学术的建议;完成了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3、内容: “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大一统思想”先秦之儒和董仲舒之儒的区别先秦之儒董仲舒之儒著作 《论语》《公羊春秋》理论基础仁、礼天人感应思想来源儒学阴阳、法家价值观读书求真理读书好做官与统治者关系批判时政维护统治地位百家之一正统独尊二、罢黜百家1、背景:2、经过: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禁绝与儒学相异学术的建议;完成了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3、内容: “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大一统思想”特点:①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②主张思想专制;③带有神学倾向。实质:借助神权来强化皇权,以思想上的大一统来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二、罢黜百家1、背景:2、经过:3、内容4、影响:(1)适应了汉武帝时加强中央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