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古迹导览系列活动内湖采风行.PPT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古迹导览系列活动内湖采风行

古蹟導覽系列活動 內湖采風行 古物簡介─筊杯 筊杯是兩塊相同大小,上凸下凹、呈腰果形的木板。每一次擲杯,均須留意筊杯的正反排列。不同的排列方式有不同的名稱及意義,例如:勝杯、陰杯及陽杯。例如擲到勝杯,即神靈已答允顧客的要求。透過擲杯,便可明瞭神靈的意向。 不一樣的筊杯 南縣左鎮鄉口社寮阿立祖壇,依照平埔族傳統習俗,以檳榔、芋頭製成筊杯,來求取神明旨意,據當地民眾指出,由於阿立祖具有土生土長的特性,平埔族人乃就地取材,製成此一充滿鄉土味的法器。  深諳平埔族典故的左鎮鄉民表示,由於平埔族以米糕、粿類作為主食,並嗜吃菸、酒以及檳榔,因此祭拜阿立祖所用的供品,也是以這些物品為主,其中的檳榔以及芋頭,更是族人不可或缺的農產品。  左鎮鄉民指出,平埔族與漢人一樣,均以執筊方式求取神明旨意,為了順應阿立祖土生土長的特性,該族人乃以檳榔、芋頭製成筊杯,有別於漢人神明的木造筊杯。  由於口社寮阿立祖壇依照平埔族傳統習俗,以這兩種農產品製成筊杯,除充滿鄉土風味,也引發民眾好奇,然據左鎮鄉民表示,檳榔、芋頭畢竟不如木頭堅固,時間久了就會腐爛,因此每隔一段時間,便需再重新製作。 路線圖 內湖區的象徵 筧頭土地公廟 內湖的古地名為「挸頭」,意為灌溉渠道的起點;相對地就有「挸尾」的存在。是土地公廟還是整個內湖的地名 木柵地名的由來,因為泰雅族的自我意識強,故將自己的地盤,用木做的柵欄圍起來,以對抗漢人。基隆河流經內湖,繞一個很大的彎,近年來已截彎取直,但仍需評估。內湖地形的特色:一河、二湖、三山多多。一河即為基隆河,以前的人交通運輸以基隆河水運為主,基隆河成為內湖區食衣住行的命脈來源。以前的人在河邊洗衣、飲水,甚至在河內還能抓到大鰻和蛤利,有句俚語就是這麼來的「一兼二顧,摸蛤利兼洗褲。」二湖是碧湖和大湖,為以前漢人農業耕種時,灌慨專用的埤。故又稱內湖大陂和十四份大陂。山多多區域內東、北、西三方係五指山系山陵環繞,南面臨河;北面最高峰白石湖山海拔517公尺,南部平原海拔約7公尺,丘陵與丘陵間,形成多處山崩地:「內湖」行政區名,亦因山坳地形〈閩南語曰「湖」〉而得名。 地名由來 內湖區以清代內湖莊得名,因其境內多小盆地地形。閩南語湖為盆地之意,故以湖稱。內湖即內才盆地之意;一說內湖三面環山,南面臨指山內之大池,聚水而不必通河之地方。 發展歷史 內湖在滿清乾隆三年,主要由閩省漳州人林成祖及乾隆六年漳州人何士蘭兩位先後來台開拓。日據時代屬淡水一廳轄治,民前十一年,隸屬臺北廳,稱為第十區,民前十三年內湖與北勢湖、洲子合併為第十二區。民前十四年改為第九區,轄屬士林辦事處。民國九年內湖與南港合併,稱為內湖莊。臺灣光復成為內湖鄉,隸屬臺北縣。民國三十五年七月六日,將南港劃出另成一鎮。民國五十七年七月一日,台北市升格為院轄市後,劃歸台北市。 老街 內湖庄役場 昭和初年所興建的內湖庄役場會議室,為該市僅存的日治時期庄役場建築,具歷史意義;且建築物為內湖地區近代發展史的見證,已成為當地市民的共同記憶。 郭氏古宅 內湖在日據時期首任庄長郭氏之宅邸,位於內湖市街西側山丘上。大約建於日據大正八年(西元一九一九年),當時台灣社會安定,經濟景氣良好,官方建築的式樣也影響了民間住宅,例口台北市迪化街的店屋立面多流行巴洛克的繁飾,使用紅磚、洗石子、泥塑與彩色瓷磚裝飾,亦被稱為大正型建築。內湖郭氏宅邸即屬於這時期的典型豪宅。 郭氏古宅座落於小丘山腰上,坐北朝南,三面樹林環繞,形勢極為幽勝。古宅平面略呈T字形,全為磚木構造,外牆使用日據大正年間盛行的紅磚砌成,並有洗石子及日本進口的彩瓷裝飾。室內樓板則為木造,以眾多的木樑支撐樓板重量,且有燈樑,可以懸掛台灣傳統的天公爐及燈籠。正立面的窗子形式富於變化,並有弧形陽台凸出來,山頭造型接近於仿巴洛克風格,富卷草曲線之美。 林俊秀墓 臺北盆地是由清初少數漳泉及粵人入墾所開發起來的,其中林秀俊被認為是相當重要的一位開拓先驅。林秀俊,號「成祖」,生於康熙三十八年(西元一六九九年,卒於乾隆三十五年(西元一七七零年),享年七十二歲。福建漳州人,弱冠離鄉來臺開墾,五十歲以後自號「林成祖」,致力擺接堡及大加納堡一帶的墾拓與開圳,其開墾範圍包括今板橋、土城、永和、中和及內湖一帶。 墓的形制採用傳統閩南式,以墓丘為中心,前置石彫墓碑,左右肩石夾立,矮垣層層彎曲伸出,呈環抱狀,前有寬廣的墓庭與后土,格局開展,係由傳統風水理論所建造出來的結果,為台北盆地內少數完整保存的清代古墓。 清代打石場 台北盆地周圍盛產質地優良的石材,當清末光緒年間計劃興築台北府城牆時,選擇內湖及大直一帶山區所產的安山岩作為建材。現在台北城牆的舊石料尚可在下水道及舊監獄圍牆看到可為證。內湖山區的石料開採除了供應成牆外,一直持續到日治時期及戰後,成為民間建材來源之一。 近年為保護自然生態與環

文档评论(0)

210519478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