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04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的异同 一、古今词义的异同有以下几种情况: 1、古今词义完全不同 例如: 《说文》:“粪,弃除也。”段注:“古谓弃秽曰粪,今人直谓秽曰粪,此古义今义之别也。” 2、古今词义有同有异 例如: 爱,古今都有爱护、喜爱的意思: 《史记·陈涉世家》:“吴广素爱人。”(爱护) 唐·韩愈《师说》:“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喜爱) 古代还有吝惜、舍不得的意思: 《诗·郑风·将仲子》:“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二、造成古今词义不同的原因 造成古今词义不同的原因是古今词义的演变。 词义演变的方式有引申和变化两种。 词义的变化有三种类型: (一)所指範圍的變化 1、缩小:特点是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括在古义之中。 《韩非子·五蠹》:“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男子—女子的配偶) 《三国之·华佗》:“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鸟兽等动物—鸟类) 2、扩大:与“缩小”相反。 《史记·张释之列传》:“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响。”(回声—声音) 《山海经·夸父追日》:“饮于河、渭,河、渭不足。”(黄河—河流) 3、转移: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 《山海经·夸父追日》:“夸父与日逐走。”(跑—行) 《汉书·赵广汉传》:“鞠狱故不以实。”(案件,官司—监狱) 《莊子·大宗師》:“孟孫才其母死,哭泣無涕,中心不戚。” 《左傳·襄公二十三年》:“臧孫入哭,甚哀,多涕。” 上古鼻涕用“泗、洟”來表示: 《詩經·陳風·澤陂》:“涕泗滂沱。”毛亨傳:“自目曰涕,自鼻曰泗。” (眼泪—鼻涕) (二)感情色彩的變化 詞的感情色彩可分爲褒義、貶義、中性三類。古今有少數詞的感情色彩發生了變化。 1、由褒義變爲貶義 ①復辟:古義指恢復君位。《明史·王驥傳》:“石亨、徐有貞等奉英宗復辟。”感情色彩爲褒義。今義指反動勢力捲土重來。用作貶義。 ②爪牙:古義指勇猛的幹將、得力的助手。《國語·越語》:“然謀臣與爪牙之士,不可不養而擇也。”韓愈《與鳳翔邢尚書書》:“今閣下爲王爪牙,爲國藩垣。”後來指壞人的幫兇。 2、由貶義變爲褒義 ①鍛煉:古義有玩弄法律誣陷人的意思。《漢書·路溫舒傳》:“則鍛煉而周納之。”用爲貶義。今義則用爲褒義。 3、由中性變爲褒義 ①祥:古義指吉凶的徵兆、預兆。《左傳·僖公十六年》:“是何祥也?吉凶安在?”表示預兆時爲中性詞。後指吉祥,《韓非子·內儲說上》:“主欲治而不聽之,不祥。”爲褒義。 4、由中性變爲貶義 ①謗:古義指背後議論人。《左傳·襄公十四年》:“士傳言,庶人謗。”杜預注:“庶人不與政,聞君過則誹謗。”《史記·夏本紀》:“女無面諛,退而謗予。”賈山《至言》:“商人庶人誹謗己而改之,從善無不聽也。”今義則指誹謗、誣陷人。 (三)詞義程度輕重不同 1、詞義由輕變重,即古義輕今義重 ①誅:古義爲責備。從誅的字形可以分析出來。《說文·言部》:“誅,責也。”今成語有“口誅筆伐”。《論語·公冶長》:“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于予與何誅?”後來詞義變重,成爲“殺”的意思。 ②恨:古義指遺憾。《史記·淮陰侯列傳》:“大王失職入漢中,秦民無不恨者。”今義指痛恨,詞義程度明顯加重。 2、詞義由重變輕,即古義重今義輕 ①怨:古義指痛恨。《史記·淮陰侯列傳》:“秦父兄怨此三人,入於骨髓。”《史記·袁盎列傳》:“梁王由是怨盎,曾使人刺盎。”《史記·秦本紀》:“繆公怨此三人,痛入骨髓。”後指埋怨,《陌上桑》:“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 ②購:古義指重金購求、懸賞。《說文·貝部》:“購,以財有所求也。”《史記·項羽本紀》:“吾聞漢購吾頭千金,邑萬戶。”今義指一般的購買。《清史稿·兵志》:“請令兩廣督臣續購大小洋炮。” 三、怎样掌握词的古义 1、从词的搭配关系上分析: 欧阳修《秋声赋》:“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左传·公孙无知之乱》:“反,诛屦于徒人费。” 2、从辞例上分析: A.对举(一句话中成对使用反义词): 《孙子·虚实》:“水之行,避高而趋下。” B.对文(处在结构相同的两个句子中的相同位置上的字或词 。对文往往同义或反义): 《盐铁论·通力》:“商贾错于路,诸侯交于道。” 《淮南子·齐俗训》:“林中不卖薪,湖上不鬻鱼。” 唐·姚合《将归山》诗:“宫树蝉声多却乐,侯门月色少于灯。” 我们利用对文,可以考索一些字或词的意义,例如: 唐·李商隐《俳谐》:“莺能歌子夜,蝶解舞宫城。” 唐·李群玉《洞庭风雨》:“水将天共色,云与浪争高。” 唐·杜荀鹤《途中春》:“牧童向日眠春草,渔父隈岩避晚风。” C.连文(两个以上的词并列连用。连文往往同义): 《后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