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二章 先秦儒家思想.ppt

  1. 1、本文档共6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章 先秦儒家思想

古文引述: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嫂溺叔可援之以手。”———《孟子·离娄上》 2.仁政与民本思想 孟子主张王道,反对霸道。霸道采取的手段是“以 力服人”,王道则是“以德服人”,施行仁政。孟子认为 仁政是治国的基本原则,能不能行仁政是决定一个国 家成败得失的关键。孟子的仁政主张,是把家庭内部 的仁爱关系推广于整个社会。 孟子把施行仁政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的身上,认 为统治者的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以仁爱之心对待天 下,是施仁政的最主要的条件。 仁政的核心:民本思想 孟子认识到了民众在社 会政治生活中的决定作用,提出了“得民心者得天下” 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这是孟子仁 政学说最主要的贡献。 3.如何实行仁政 ①“制民之产” 恢复井田制,实现小农经济的稳定。 ②轻徭薄赋,平均赋税 ③保护工商业 ④省刑罚 古文引述: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年饱,凶年免于死亡。” ------《孟子.梁惠王上》 三、王权合法性理论 1.做人成圣与政治等级 孟子认为①承认人性最初形态是平等的;②实现人本质的途径大体是一样的,即在压制和督导自己欲望的过程中完成对内在善性的调动和张扬;③“人皆可以为尧舜。” 但同时孟子又承认等级存在的合理性,认为政治等级的划分既是人类社会分工发展又是个体在发扬善性和控制自己感官欲望不同表现的必然结果。 古文引述: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 治人者食于人。” ————《孟子·滕文公上》 2.内圣外王之道 ?孟子的“内圣外王”之道首先解决的是一个君主权力合法性的问题。 孟子认为君主权力来自于“天与人归”,而“天与人归”归根结底取决于君主的个人品质,即达到“仁”的道德境界。通过修身在道德修养上达到极致,就变成了圣人,从而具有了成王全部的合法性基础。 孟子试图通过强调成王者的动机,来解释君主权力的更替,阐明君主权力合法性的理论。 “内圣外王”不仅仅是一个是否合法的问题,还有一个现实可能性的问题。孔子成王的合法性毋庸置疑,但却缺乏现实的可能性。而对后王而言,“法先王”是世袭政权的全部合法性基础。 ?孟子的“内圣外王”还指君子的人格理想与政治理想的 统一。 内圣外王,指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施行王道。“内 圣”即修身养性,儒家把个人修身的好坏看成政治好坏的 关键,要求个体首先要做一个有德性的人,格物、致知、 诚意、正心、修身被视为内圣之业;“外王”即实现君子 的政治理想,即实现全体社会的道德良善,齐家、治国、 平天下是外王之业。“内圣外王”的统一是儒家学者们追 求的最高境界。 内圣和外王是相互统一的,内圣是基础,外王是目的 ,体现了道德与政治的统一。儒家无不讲道德,也无不谈 政治,认为政治只有以道德为指导,才有正确的方向;道 德只有落实到政治中,才能产生普遍的影响。没有道德作 指导的政治,乃是霸道和暴政,这样的政治是不得人心的 ,也是难以长久的。 3.取得政权的合法途径 ①变置:君主有大过又拒不纳谏,同姓贵族可以废黜另立新君。 ②禅让:子孙不肖,丧失继承祖业的合法性,君主将君位传给外姓圣人。 ③圣人革命:打破君伦,从外部摧毁暴君统治。 孟子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系统的王权合法性理论,其中将民意作为王权取得道德合法性的前提以及对圣人反对暴君的肯定都是其光辉之处。但这一理论并没有超出君主专制主义的理论范畴,只是对王权具有道德制约和督导的作用。 四、孟子的历史观 孟子的历史观是唯心的,首先表现在他以主观的意向来任意解释历史。 古文引述: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孟子·尽心下》 孟子唯心历史观的第二个表现是他没有认识到能够促使现实社会从分裂走向统一的根本动力。 孟子唯心史观的第三个表现,是其一治一乱的历史循环论。 第三节 荀子的思想 荀子(约前298年—前238年),名况,战国晚期 赵国人。著有《荀子》。战国后期儒家代表人物。荀 子思想对汉

文档评论(0)

56119079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