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6. 体液中酶的生物化学检验PPT
体液中酶的生物化学检验
1
临床检验教研室
龚晓华
1、掌握临床诊断中常用酶与同工酶的检测方法、参考区间及临床意义
2、熟悉酶及同工酶的基本概念、分类与特征
本章教学要求:
2
第一节 概述
3
一、基本概念
酶(E):具有催化作用的生物大分子,在生命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除少数酶是核酸外,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酶的底物(S):酶所催化的反应物
酶的产物(P):酶促反应的生成物
酶的活性:酶的催化能力的大小
4
二、酶的分类
单纯酶
结合酶 酶蛋白(蛋白质部分)
辅助因子
辅酶(非共价键结合)
辅基(共价键结合)
1、酶分子的组成
5
2、催化的反应性质
1.氧化还原酶
2.转移酶
3.水解酶
4.裂合酶或裂解酶
5.异构酶
6.合成酶或连接酶
酶的命名采用系统命名法
6
8
9
四、血清酶
血浆特异酶(血浆固有酶):凝血酶、纤溶酶、胆碱酯酶、铜氧化酶(铜蓝蛋白)、脂蛋白酯酶等
非血浆特异酶:外分泌酶和细胞酶
(一)分类
10
(二)影响血清酶的因素
1、生理变化
性别
年龄
饮食
运动
妊娠
11
2、病理变化
(1)酶合成异常:大多数酶在肝脏合成
(2)酶释放增加:酶从病变(或损伤)细胞中释放增加是疾病时大多数酶增高的原因
(3)酶清除异常:同酶的半寿期以及其他一些因素有关
血清酶的半寿期(T1/2):指酶失活至原来活性一半时所需要的时间。半寿期长的酶,在血清中持续时间长。
12
13
第二节 临床诊断中常用的酶与同工酶
一、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也称谷丙转氨酶(GPT)一种参与人体蛋白质新陈代谢的酶,起加快体内蛋白质氨基酸在体内转化的作用,它广泛存在于人体各种组织、器官、肌肉、骨骼中,以肝细胞的细胞浆中最多。
14
(一)检测方法
连续监测法
可在340nm处连续监测NADH的消耗量,从而计算出ALT活性浓度。
L-丙氨酸+α-酮戊二酸 α-丙酮酸+L-谷氨酸
ALT
α-丙酮酸+NADH+H+ 乳酸+NAD+
LD
15
(二)参考区间
男性:9--50U/L 女性:7--40U/L
(三)临床意义
1、活性增高
(1)肝胆疾病:传染性肝炎、肝癌、中毒性肝炎、脂肪肝、胆管炎等
(2)心血管疾病:心梗、心肌炎、脑出血等
(3)药物和毒物
2、活性降低:磷酸吡哆醛缺乏症
16
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也称谷草转氨酶(GOT),AST和ALT是人体内糖和蛋白质相互转变所需的酶。AST广泛分布于全身各组织,尤其以心脏、骨骼肌、肝脏、肾脏中最为丰富,在细胞内定位于线粒体(ASTm)和胞质(ASTs)中,70%为ASTm
17
(一)检测方法
连续监测法
可在340nm处连续监测NADH的消耗量,从而计算出AST活性浓度。
L-天冬氨酸+α-酮戊二酸 草酰乙酸+L-谷氨酸
AST
草酰乙酸+NADH+H+ L-苹果酸+NAD+
MD
18
(二)参考区间
8--40U/L
(三)临床意义
活性增高
(1)AST在心肌细胞中含量最高,心肌梗死时活性增高
(2)各种肝病
(3)肌炎、胸膜炎、肾炎、肺炎
19
三、γ-谷氨酰转移酶(GGT)
是一种含巯基的线粒体酶,参与体内谷胱甘肽的代谢。肾脏、肝脏和胰腺中含量丰富,但血清中GGT主要来自肝胆系统。GGT在肝脏中广泛分布于肝细胞的毛细胆管一侧和整个胆管系统,因此肝内合成亢进或胆汁排出受阻时,血清中GGT升高。
20
(一)检测方法
碱性条件下GCNA与甘氨酰甘氨酸反应的方法
(二)参考区间
男性:11--50U/L 女性:7--32U/L
21
(三)临床意义
1、肾脏疾病:血清中GGT活性升高不明显
2、肝脏疾病:
(1)诊断恶性肿瘤肝转移和肝癌术后复发情况,阳性率可达90%
(2)GGT同工酶II与AFP联合检测可原发性肝癌的检测阳性率明显升高
3、嗜酒或长期服用某种药物
22
四、肌酸激酶(CK)
CK能催化高能磷酸键在肌酸和ATP之间转换。为二聚体结构,由M和B两个亚基构成,可组成三种同工酶,CK-MM(主要存在于骨骼肌中)、CK-BB(脑、平滑肌)、CK-MB(心肌)。
23
(一)检测方法
酶偶联法
(二)参考区间
男性:38--174U/L
女性:26--140U/L
24
(三)临床意义
1、心肌梗死:AMI发生后4-8h,CK开始升高,12-48h达高峰,可达正常上限的10-12倍,2-4天后降至正常。C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变速器换挡叉加工工艺及夹具设计.docx
- 四川省专升本计算机基础知识资料.pdf
- “挑战杯”竞赛课学术科技作品撰写指导.ppt
- 基于PLC的校园照明智能控制系统设计毕业设计(论文).doc VIP
- 郑州信息科技职业学院2024年单独招生考试职业技能(适应)测试大纲.pdf VIP
- 新人教必修三单元综合测试 Unit 3-5.doc VIP
- 鹿血多肽的制备、体内外免疫调节活性及其机制研究.pdf VIP
- 2022年政府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 数字政府的协同化分析.pdf VIP
- 2025年郑州信息科技职业学院单招职业倾向性测试题库完美版.docx VIP
- 征信简版PDF个人信用报告-优征信版本-2025年2月去锁可编辑.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