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石油天然气地质-4-3初次运移动力、通道及模式
微裂缝排烃: 当烃源岩中的流体压力达到或超过烃源岩的破裂压力时,烃源岩内相对封闭的系统被打破,开始排出烃类流体。随着排烃的持续,裂缝开始闭合,一次排烃结束。之后,烃源岩内的流体压力又开始逐渐升高,当再次积累到破裂压力时,微裂缝开启,发生二次排烃。周而复始,直到烃源岩生烃能力枯竭或生烃的物化条件被改变而停止排烃。 微裂缝排烃排出流体的过程是幕式的,相态是混相的,即幕式排烃、混相涌流。有机质地球化学方面表现为:从开始排烃深度处到泥—砂岩交界面,有机质族组成无显著变化,排烃效率高,排烃厚度大。 差异突破压力排烃 : 烃源岩裂缝较少或没有。烃源岩的排烃过程与前一种相似,但排烃过程中的主要阻力是烃源岩自身的毛细管压力。当烃源岩复合流体压力达到或超过烃源岩的毛管排驱压力时,烃源岩中的流体以独立相态的形式被排出。随着排烃的持续,烃源岩中的压力开始下降,直到排烃过程带走了烃源岩过剩的能量,一次排烃结束。如此反复,直到烃源岩排烃终结。 差异突破压力排烃:过程阶段式,相态是单一油相。有机质地球化学方面表现为:从开始排烃深度处到泥—砂岩交界面,有机质族组成发生显著变化,排烃效率低,排烃深度小 断层排烃: 在有断层沟通烃源岩与砂岩透镜体的情况下,断裂的开启和由此引起的流体流动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可分为超压主导型、超压-构造活动联控型和突发性构造事件型。但无论何种类型的断层排烃,都是受到断层开启门限压力(断裂带的毛细管排替压力)的控制,排出流体的过程是幕式(脉动式)的,相态也是混相的。 位于营11浊积岩单砂体之上的营67井,油层顶面埋深3066.2m,压力系数达1.60以上,上覆有效烃源岩的起始排烃深度为3056.5m,排烃厚度为11.2m,属微裂缝向下排烃。 微裂缝排烃佐证实例 岩心地球化学分析资料表明,在排烃方向上,饱和烃和芳烃分别保持在43%和10%左右,变化不大,表明生成的烃类是沿着压裂产生的微裂缝进入到储层中的。 65.07 51.03 51.58 55.29 51.16 54.15 52.10 58.00 51.68 7.69 12.26 12.26 12.94 8.53 7.51 6.46 9.60 6.04 25.00 29.63 27.36 24.71 27.91 30.83 32.32 27.60 34.56 11.86 7.41 11.01 9.02 8.14 10.28 9.87 11.20 9.73 53.21 43.62 40.57 46.27 43.02 43.87 42.21 46.80 41.95 0.1754 0.2154 0.2415 0.4208 0.1645 0.3949 0.2251 0.3529 0.5046 1.83 1.64 1.65 1.87 3.19 1.96 3.32 2.34 3054.5 3056.5 3058.5 3060.0 3061.3 3062.4 3063.4 3064.4 3065.3 1 2 3 4 5 6 7 8 9 总烃 沥青质 非烃 芳烃 饱和烃 氯仿沥青“A”族组分(%) 氯仿沥青“A” (%) 有机碳 (%) 深度 (m) 序号 营67井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临界排烃饱和度值(1%-10%)和泥质盖层的突破压力值均与几%大微孔有关 若泥岩中视孔径30nm,油水界面张力取地面值3×102N/m,则泥岩中的毛细管阻力约为4MPa,至少需要百米以上的油柱或几十米的气柱高度,可见游离相的排烃动力主要是异常高压力 2.微裂缝 微裂缝一般是指宽度小于100μm的裂隙,实际测量的宽度大多为10~25μm (E.M.Cmexob,1974),最小的宽度可为3~10μm(Neglia,1979),是成熟——过成熟阶段的主要运移途径。异常高流体压力能导致源岩形成微裂缝的观点已被人们所普遍接受(Snarsky,1962;Hubbert和Willis,1973;Momper,1978)。Snarsky(1962)认为当流体压力超过静水压力的1.42~2.4倍时,岩石就会产生裂隙;李明诚(2004)认为当流体压力超过上覆静岩压力的0.7~0.9倍(相当于静水压力的1.6~2倍)时,烃源岩即可产生张性微裂缝。这种微裂缝具有周期性开启与闭合特点(Rouchet,1981;Ungerer等,1983)。Rouchet(1981)指出,当裂隙周围介质的孔隙压力等于裂隙中的孔隙压力时,裂隙可长时期保持开启,当周围介质孔隙流体压力低于裂隙中的初始压力,这类裂隙会由于其流体渗流到周围的孔隙中而迅速闭合。Ungerer等(1983)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在微裂缝张开之后,原先封闭的流体就沿裂缝排出,随后在上覆地层负荷作用下裂缝闭合。此后又可建立新的高压,又开始上述过程(图4-19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