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所有分类]我到诗中看风景古诗教学反思.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所有分类]我到诗中看风景古诗教学反思

我到诗中看风景——古诗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中的写景诗可谓比比皆是。诗人多通过景物描写,展现美好风光,或借景生情,或情蕴景中…… 因亲临其境,故诗人之情能自心而发,深得景中之妙处。而作为读者的学生则置身其外,由于年代久远所造成的距离,以及生活经验和年龄特点的局限,很难引发共鸣。悟性不够,生活经验不能迁移,联想不及的小读者们,往往只是走马观花,领其皮毛,真是浪费了一首首好诗文,甚为可惜! 教学中“浪费”之事屡见不鲜,虽觉遗憾,却苦于摸索尝试之中,未得其法。好在乐于摸索,偶尔会见一丝灵光。以教学《兰溪棹歌》为例,将一点心得付诸笔端。下为其教学之行程。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 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月桃花雨, 半夜鲤鱼来上滩。 《兰溪棹歌》是北师大版四年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写景诗,也是一首富于民歌风味的船歌。所处这一单元的主题与春潮、春水有关。春之美亦在景,溪水之灵秀更为景中之别致。这首诗出自唐代戴叔伦之手,向我们展现了兰溪一带山水之美以及渔家的欢乐之情。景为常见之景,但笔墨点染之后却有一种独特与别致。诗人之高也正在于从常见之景物中创设出不寻常的意境,从平常之美中见其不寻常的角度。景中再蕴含渔家欢乐之情,让人读罢甚为舒畅。 一、??????? 备“景” 这一环节即为观景所做之准备。有人到山顶观日出;有人在傍晚观江水,有人到香山看枫叶……同为一轮日,同是一汪水,同样的事物亦是常见,但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甚至带着不同的心情,赏读起来都会有所不同。我们就像一群有备而来的旅游者,要对自己去哪里,在何时观景,还有相应的人,事,习俗……所有相关的事与物,能了解多少就了解多少,能准备多少,准备多少。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将自己置身于诗人创设的意境中,细细品读。 开课前结合本单元主题导入:“本单元我们领略了春潮的汹涌澎湃,感受了三月桃花水的柔美动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的是一条美丽的江水,它流淌在浙江一带,被称为“兰溪江”。兰溪江以其丰富的物产哺育了当地的渔民,而且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秀美的画卷。唐代诗人戴叔伦,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精美的小诗——《兰溪棹歌》。” 精美的诗歌教学语言简洁地介`绍了单元主题,地点概况、诗歌作者。同学们开始解题质疑,引出“棹歌”即为渔民之歌。“棹”则是划船用的东西。这是诗题的题眼,对于理解诗歌尤为重要。只有知道这首诗与渔民有关,解其情,入其境才会变得更为容易。 教师通过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了诗歌中所描写的内容,同时设置了一个简单的问题情境:这是一首描写 的诗。学生此时还未真正的观景,只是远远地在“听”景。他们听到了“桃花雨”、“凉月”,断定是春天的夜晚。题目为《兰溪棹歌》,所以描写景物的地点应在兰溪,诗中还有一处“越中”也指的是浙江一带,所以学生初闻诗歌,便很快地归纳出这是一首描写兰溪春景,而且是夜景的诗歌。观景之前做好这些准备,学生进一步的朗读就有了大致的审美方向,也有了对诗歌意境的联想和无限期待。 二、??????? 读“景” 既然以文字形式呈现,诗中景物也只有通过“读”才能在头脑中形成基本轮廓。同学们经过自读,朗读,将景中的事物一一找出:“月”、“柳”、“山”、“雨”、“鲤鱼”。此时“读”到的画面相对于教师泛读时所“听”到的画面,已经更为具体和细致了,但我们并不能满足于此。“读中感悟”,“读中体会”是分为不同层次的。最初的读很容易把这些景物一一找出来,然而这些景物只是作为一个代词存在的,内容上还不够鲜活,特点上还不够鲜明。这就敦促我们走进朗读的更深层次——“品读”。通过反复吟诵,玩味诗中景之独特;更深地体会、联想:这是什么样的月?什么样的山?雨?柳?还有这些常见的景物构建的画面又蕴含着怎样一种情怀……一系列的问题将在品读、玩味中找到答案。教者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来感悟,联想。如月为“凉月”,再通过“如眉”的比喻手法,我们知道诗人所见为一弯月,而非一轮;为一清朗之月,而非浊淡之月。“山”之美在其俊秀,但诗中独特之处却在于从“镜”中看。这个“镜”引发学生思考,恍然顿悟为“江水”。透过江水看山,更显朦胧之美。同为一事物,观察角度不同,创造的意境也截然不同。再细品“雨”。春之雨本为细雨,一种浪漫亲切之感油然而生,再点饰“桃花”二字,不禁引人想象,可能三月的桃花在江边开放,也可能桃花瓣正顺水飘流,品读出的种种意境让人心荡神驰。加之诗尾一句“半夜里雨来上摊”,鲤鱼之欢跃使朗读和画面的呈现更别具情趣。 三、??????? 画景 通过品读,同学们已在头脑中形成一幅较为细致的画面,审美的情趣也被诗中之美渐渐牵动。我们再借着这份兴致,把所悟、所感之画面,绘就笔端。每一个学生头脑中都有对这幅画的不同感受,但又有一个主体框架可以遵循,那就是文本。根据文本,同学们所画的事物大体相同,都包括诗中所提及的事物,但细微之处又有所不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hhuiws148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024214302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