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犯罪心理机制.ppt

  1. 1、本文档共5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章 犯罪心理机制

第三章 犯罪心理机制 第一节 犯罪心理机制 一、概念 犯罪心理机制 国外学者认为犯罪心理机制就是心理防御机制 国内学者看法也不一致 综合定义:犯罪心理形成和犯罪行为发生的过程和规律。它是以内外化机制为主,包括防卫机制在内的多种机制的综合运用 二、主要理论 (一)本质相异论 认为犯罪人在生理上、心理上同守法公民相比较,是本质上完全不同的人,此即本质相异论。 (1)龙勃罗梭 犯罪人类学派 (2)认为犯罪人智力水平低,有人格障碍 有的人还试图找出某种犯罪人格,作为发动犯罪行为的心理动力机制。 华盛顿的两位精神病院医生宣称他们发现了“犯罪人格” 其特征为:有犯罪意念,经常寻找违反法律的兴奋,怨恨生活安定、富裕条件下的人,与犯罪团体有密切交往联系,利用一切机会为自己谋利,表现出不正常的和自私的工作态度。 犯罪人思想模式:生活在一个没有信任与忠诚的世界里;可以不依靠他人而活,却要求别人为他提供一切;认为“温厚”是软弱,对他人冷酷无情,常有愤怒反应。 这也就是说,心理上、精神状态和人格上的异质是产生犯罪行为的驱力和机制。 (二)犯罪倾向论 犯罪倾向论与本质相异论的观点是截然相反的 一些研究者认为,正常人与犯罪者都存在着侵害他人权益以满足自己欲望的犯罪心理倾向。 两种人之间,只有倾向程度的不同,并不不存在生理或心理上本质的区别。 在情景诱惑下,“好人”也会犯罪。 (三)欲求不满论 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欲求不满状态时,便会在一定条件下产生越轨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 事业成功、欲求得到较多满足、人格结构健全的人不易发生犯罪行为 事业失败、欲求不满、人格结构不健全的人容易发生犯罪行为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社会中之所以有犯罪,究其根源全在于人类的本性。 破坏与攻击的倾向和强大的性本能作用 (四)刺激反应理论 华生 斯金纳 台湾学者蔡墩铭提出: 刺激包括社会刺激与生理刺激、平常刺激与异常刺激、愉快刺激与不愉快刺激、自然刺激与人为刺激 所有刺激引发的反应,常常和主体的需求状况、精神状态以及心智操作有关 也就是:通过行为人的意识作用,才会有可能产生不同程度和不同种类的犯罪行为反应,或由抑制作用而作出不犯罪的克制反应 (五)心理冲突理论 现实中人的目标不能实现也不可能全部实现,所引起的动机无法实现,有时会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方向的目标与行为方式的选择,就会形成心理冲突的状态。 这种心理冲突长期得不到缓解,就会引起紧张和焦虑进而导致心理疾病。 在心理严重不平衡的压力之下,迫使个体在不同冲突间选择,若选择了犯罪的目标和方式,便会成为犯罪者。 心理冲突: 双趋冲突 双避冲突 趋避冲突 双重趋避冲突 紧张犯罪论 默顿(Merton,1968)提出 认为:美国社会过分强调成就和名利,把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作为实现目标的象征。 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平等地得到实现目标的机会。 处于社会下层的阶层和黑人缺乏获得成功的机会,就会产生心理紧张和冲突状态,于是成为较易使用不合法手段获取金钱的一群人。 Merton认为人们处于社会紧张状态的反应方式是可以选择的 1顺从 2放弃目标的保守主义 3变革(可能犯罪) 4退缩主义 5反叛(可能形成政治犯罪) (六)动机作用论 行为由动机引起,如果动机不具有反社会性就不会造成犯罪行为 需求——动机——行为 动机更接近于行为,犯罪动机是犯罪行为产生的直接源动力,起到决定性的推动作用。 俄罗斯犯罪学家认为 未成年人犯罪动机主要有:威望动机、模仿动机、贪利动机、屈辱和报复动机、不确定动机。 成年人的犯罪动机主要有:政治性动机、人性和不负责人动机、怯懦和心胸狭隘性动机 (七)防卫机制论 防卫机制的作用 1压抑罪责感和内疚而做出的合理化倾向的解释,由此“心安理得”地产生犯罪动机和做出犯罪行为 2因自我防卫而进行过度攻击,造成犯罪 3变态的宣泄行为,为克服内心的自卑感、嫉妒心等,加害于人 (八)犯罪副文化论 犯罪副文化论(亚文化论)的理论根基可以追溯到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的犯罪模仿论。 犯罪亚文化论并不认为犯罪行为发生的机制是由心理一场或生理异常引起来,而强调与社会主流文化相对应的亚文化因素是促成犯罪的动因和机制。 米勒认为犯罪是低阶层文化(贫民窟文化)(low culture)对环境自然反应的结果。 他认为,低阶层文化本身就包含有犯罪的因素,犯罪行为也是低阶层文化价值观和态度的具体表现。 赛琳(Sellin)的犯罪文化冲突论认为低阶层文化本身存在着一系列适应贫民区生活的焦点关心,易于使人犯罪 焦点关心: 1麻烦 2强硬 3聪明 4兴奋 5自主 低阶层者如果遵从副文化的“焦点关心”,便会经常触及法律 因此,米勒认为,犯罪行为发生的机制是顺应底层文化的结果。 第二节 犯罪心理的形成机制 一、犯罪心理形成的一般过程 (一)强烈欲求与满足方

文档评论(0)

ligennv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