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坚定人生目标_坦然面对挫折.ppt

  1. 1、本文档共4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育学]坚定人生目标_坦然面对挫折

坚定人生目标,坦然面对挫折 指院 二十八队队长 王亚京 同学中的一些现象: 遇到身患疾病就对人生悲观 遇到成绩不好就对学习放弃 受到同学误解会就心灰意冷 遭到队干部批评就工作消极 一、我们为何感到挫折 二、端正对挫折的认识 三、确定人生远大目标 四、意志与智慧的抉择 一、我们为何感到挫折 挫折定义:挫折指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因客观或主观的原因而受到阻碍或干扰,致使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体验。 在积极方面,给人以教育,锻炼人的意志。 在消极方面,使人失望、痛苦、沮丧,甚至是意志消沉而不思进取。 我们中间常见的三类挫折 意外、事故 自我感觉不满意 不被认可、接受 挫折感产生的原因 1、在学校中,只顾竞争,一味的羡慕学习好的人,总想成为像别人一样优秀的人。 2、有的人见到社会上一夜暴富或一步登天的例子,就希望自己也能用速成的方式获得地位和金钱。 挫折感产生的原因 3、有的人已经习惯了中学时代名列前茅的感觉,在大学校园里,面对实力不俗的众多优秀学子,他们惘然若失,甚至深感自卑,对自己的学业和前途丧失了信心。 4、有的人从小就处于被动状态,读书、选学校、选专业等等完全听命于父母和老师。这些人不知道何为积极主动、何为自觉和自主,除了盲目的竞争、攀比以外,他们惟一可做的就只有虚度光阴了。 挫折感产生的原因 5、有的人对专业学习兴致索然,对校园生活也提不起兴趣,他们明知自己不喜欢或不适合所学的专业,却既没有勇气改变现实,也没有胸怀接受现实。 6、有的人面对学校里流行的各种思潮和价值观,如经商、创业、考研、出国等等,感觉无所适从或者人云亦云、朝秦暮楚,完全丧失了自己的立场和主见。 挫折感产生的原因 7、有的人把自己封闭在家庭和学校的小圈子之内,不了解社会现实,对社会实践和就业深感恐慌,又对自己虚度光阴的做法自责不已。 8、还有人无法处理好正常的人际关系,当自己在学习、生活或感情方面遭受挫折的时候,就会由此消沉下去,甚至走向极端、抱憾终生。 挫折感产生的原因: 不甘 自卑 茫然 恐惧 一、我们为何感到挫折 二、端正对挫折的认识 三、确定人生远大目标 四、意志与智慧的抉择 二、端正对挫折的认识 有些人是在被挫折打倒后突然醒悟的,有些人则是认识到挫折对于我们的意义而坦然面对的。 1、天降大任 2、不存在完美的人生 3、多难兴邦 二、端正对挫折的认识 1、天降大任 孟子云: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巴尔扎克说过:“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于弱者来说是绊脚石,让你却步不前;而对于强者来说却是垫脚石,使你站得更高。 二、端正对挫折的认识 1、天降大任 文王拘而演《周易》 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二、端正对挫折的认识 1、天降大任 自古英雄多磨难 从来纨绔少伟男 二、端正对挫折的认识 2、不存在完美的人生 英国萨伦港的国家船舶博物馆里有一艘帆船,这艘船1894年下水,在大西洋上曾138次遭遇冰山,116次触礁,13次起火,207次被风暴扭断桅杆,然而它从没有沉没过。 二、端正对挫折的认识 3、多难兴邦 二、端正对挫折的认识 3、多难兴邦 二、端正对挫折的认识 3、多难兴邦 1840年以来历史的痛苦,对我们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是中国人凝聚力产生的源泉。而任何一个大国,都是在经历了种种磨难后崛起的,不论美国、苏联、日本,还是正在崛起的大国——中国。 一、我们为何感到挫折 二、端正对挫折的认识 三、确定人生远大目标 四、意志与智慧的抉择 脚踏实地,志存高远 只有将眼光放的长远,才会发现眼前豁然开朗,知道自己为什么学,学什么,有什么优点,有什么不足,不贪图眼前一时之安逸。 真正崇高的理想必须是把个人的事业和集体乃至国家的未来统一起来,真正有了崇高的理想、远大的目标,心胸自然就豁达了,俗话说“心底无私天地宽”,这样才能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宠辱不惊境界。 邓小平从上世纪30年代初到70年代末近50年政治生涯中“三落三起”。 毛泽东领导的秋收 起义,4个团到最后只 剩下两个营,割据井 冈山保存实力,却被 排挤出中央。 周恩来18岁留学日本, 当时花费一年半的时间, 刻苦努力补习日文,但 是两次入学考试的结果, 日文、口语都没有及格, 未被录取,最终失去了 在日本留学的希望。 南非黑人解放运动领袖、前总统

文档评论(0)

hhuiws148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024214302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