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水稻病害演示幻灯片.ppt

  1. 1、本文档共6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演示文稿演讲PPT学习教学课件医学文件教学培训课件

二、病原 病原物有性态为稻绿核菌,属子囊菌。罹病稻曲粒是病原孢子座。剖开稻曲粒,内层淡黄色,菌丝放射状排列。中层橙黄色,外层墨绿色,菌丝形态不明显。厚垣孢子侧生于孢子座内的放射状菌丝上,球形或椭圆形,墨绿色,表面有小突起,萌发形成短菌丝,其上产生椭圆形分生孢子。孢子座黄色部分常形成菌核,成熟后脱落,翌年春夏季,菌核产生一至数个橙黄色头状子座。子囊壳埋生在头状子座外围,瓶状。子囊无色、圆桶状,内生8个丝状子囊孢子。 三、侵染循环 病菌以落入土壤中的菌核和附着在种子表面的厚垣孢子越冬。菌核在次年7-8月份发育,形成子座,内生子囊孢子,成为主要初侵染源。在水稻抽穗扬花季节,子囊孢子借风雨传播,落在花器和幼嫩颖壳处侵染为害。侵入后,病菌吸收谷粒内营养,迅速繁殖,取代谷粒,形成稻曲粒。 四、发病条件 稻曲病的发生和气候、肥水及品种抗病性关系密切。高温高湿是稻曲病发生的有利条件。偏施氮肥,施肥过晚,深水灌溉,长期水淹、田水落干过迟等,常造成植株长势和抗病性降低,病害发生加重。水稻品种间抗病性有明显差异。杂交稻较常规稻感病,杂交稻中尤以制种田母本发病重。晚熟品种以及插秧过迟的水稻发病重。 五、病害控制 防治稻曲病应采取选用抗病品种为主,搞好肥水管理和药剂防治的综合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 重病区选用抗病品种,是经济有效,切实可行的措施。选用无病稻种,不在病田留种。  2、种子处理 结合稻瘟病的防治,用抗菌剂“401”、福尔马林、三环唑可湿性粉剂等处理种子。    3、搞好肥水管理 重病稻田水稻收割后及时深翻,深埋菌核,压低翌年初侵菌源。水稻播种前清除病残体及田间病原物。加强肥水管理,氮、磷、钾配合施用和浅灌晒田,增强稻株抗性,对于控制病害均有较好作用。 4、药剂防治 对杂交稻制种田、感病品种和后期生长茂盛的田块,在孕穗期至始穗期及时喷药,若推迟至齐穗期则防效较差。有效杀菌剂有络氨铜,井冈霉素等 。 第七章 杂粮病害 第一节 玉米病害 玉米是当今重要的粮食作物,又是重要的饲料作物和工业生产原料。在我国其播种面积和产量仅次于小麦和水稻。病害是生产的重要障碍因素。国外已报道病害种类达百余种,常年造成损失约6%。 一、玉米大斑病   玉米大斑病是世界性分布病害,几乎所有玉米产区都有发生,中国东北、华北北部和西北等温度较低的地区以及南方山区发病较重,一般减产10-30%左右。 1、症状 玉米苗期发病较少,中后期为害严重。该病主要为害叶片,玉米叶片受害后,病斑初呈水浸状灰绿色小点,后沿叶脉扩大,形成黄褐色或灰褐色梭形大斑,病斑中央色泽较浅,边缘较深,田间湿度较大时,病斑表面产生黑色霉状物(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后期病斑汇合连片,叶片枯死。严重发生时,叶鞘和苞叶也可受害。病枯植株根茎腐烂,果穗松软倒挂,籽粒干秕细小。 2、病原 无性态为大斑病突脐蠕孢,属半知菌,丝孢目。分生孢子梗单生或2-3根束生,褐色,不分枝,上部膝状弯曲,基部细胞膨大,顶端色泽较浅,孢痕明显,具2-8个隔膜。分生孢子着生在分生孢子梗顶端或弯曲处,梭形或长梭形,中间宽,两端狭,有2-7个隔膜,顶端细胞钝圆形或长圆形,大小45-126×15-24μm,脐点明显,突出于基细胞外。 3、侵染循环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内越冬。冬后玉米病残组织上产生的分生孢子是病害发生的主要初侵染源,分生孢子藉风雨、气流传播。玉米叶面具有水滴时,分生孢子经4-8小时萌发,从气孔侵入,在细胞间或细胞内扩展蔓延。气温适宜时,病菌侵入后7-10天出现病斑,10~14天分生孢子梗从气孔中伸出,并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 4、发病条件 玉米品种对大斑病具有明显抗性差异。种植感病品种是造成病害大流行的主要原因。在具有一定菌量和一定面积的感病品种时,发病程度主要决定于温度和雨水。玉米大斑病多发生于温度较低、气候凉爽、湿度较大的地区。此外,重茬连作,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质粘重,播种过迟,施肥不足等都会加重病情。与低秆作物间作,适期早播,均衡施肥,可减轻发病。 5、病害控制 玉米大斑病的防治应采取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合理布局品种、栽培防病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1)选种抗耐病品种 选用抗病品种是控制大斑病发生和流行的根本途径。目前比较抗大斑病的品种有丹玉13、丹玉15、中丹2号等。 2)合理布局品种 大斑病的发生和流行,除菌源数量充足,气象条件适宜,品种抗性不强外,品种单一以及由此带来的品种抗病性丧失也是原因之一。应有计划地进行品种轮换,中断优势小种形成,保持品种抗性相对稳定。 3)改进栽培管理 适期早播、合理密植、加强肥水管理以及收获后及时深翻,清除田间病残体等,可减轻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4)药剂防治 防治玉米大斑病的药剂有多菌灵、百菌清等。 二、玉米小斑

文档评论(0)

yuzongxu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