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经典马克思与其东方诠释-交通大学社会与文化研究所.pdf

经典马克思与其东方诠释-交通大学社会与文化研究所.pdf

  1.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经典马克思与其东方诠释教学大纲一课程的地位和任务本课程是马克思主义含西方马克思主义及西方左翼激进社会思潮专业博士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和研讨帮助学生在了解马克思主义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演化的基本脉络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阅读其形成变形分化三个阶段主要是马克思本人和东方苏联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代表性文本从而掌握经典马克思主义和东方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基本思想和社会文化意义为进一步从源头上和比较中深化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后马克思时代的西方左翼激进社会政治思潮的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二教学内容与要求一

经典马克思与其东方诠释 (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地位和任务 本课程是马克思主义(含西方马克思主义)及西方左翼激进社会思潮专业博士研究生 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和研讨,帮助学生在了解马克思主义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 演化的基本脉络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阅读其形成、变形、分化三个阶段,主要是马克思本 人和东方(苏联、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代表性文本,从而掌握经典马克思主义和东方马克思 主义的本质特征、基本思想和社会文化意义,为进一步从源头上和比较中深化对西方马克思 主义和后马克思时代的西方左翼激进社会政治思潮的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经典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形成的主要阶段[历史概述 (一)]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特征和历史背景 (1)19 世纪30-40 年代社会矛盾和文化变革的产物 19 世纪30-40 年代在人类社会和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 “资产阶级社会”(“市民 社会”)的确立和社会矛盾的暴露——现代文化的内在矛盾和科学潮流与社会主义潮流的兴 盛——近代欧洲两大哲学思潮的对立和变革的需要 (2 )黑格尔学派的解体和青年黑格尔运动 德国的社会状况和阶级矛盾——黑格尔哲学的内在矛盾和黑格尔学派的解体——青 年黑格尔运动:施特劳斯、鲍威尔、费尔巴哈、施蒂纳——青年黑格尔运动转向现实斗争的 趋势:切什考夫斯基、卢格、赫斯 (3 )马克思恩格斯的不同家庭出身和成长经历 马克思:律师和人文主义者家庭——完整的高等教育和规范的学术训练——报刊编 辑 恩格斯:厂商和宗教虔敬主义者家庭——中学肄业和自学成才——企业职员 2 .马克思主义形成的主要阶段 (1)马克思恩格斯早期政治理论活动的三个时期(1837—1848) 德国时期——巴黎和曼彻斯特时期——布鲁塞尔时期 (2 )马克思恩格斯世界观的两次转变(1837—1845) 革命民主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共产主义和人本学唯物主义——科学共产主义和 实践唯物主义 (3 )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完成和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形成(1845—1848) 实践范式的确立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首次系统阐发(1845—1846)——政治经济学批 判方法论的确立和剩余价值秘密的初步揭示(1846—1847)——与工人运动的结合和科学社 会主义纲领的公开问世(1847—1848) (二)自我意识的历史辩护和哲学论证:《博士论文》(1841.03)[文本导读(一)] 1.写作背景 选题缘由 (参见“序言”)—— 《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共七本)——黑格尔 “自然哲学”摘要—— “柏林笔记”——写作经过和文本留存情况 2 .内容提要 (1)伊壁鸠鲁和德谟克利特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三点根本差别(“第一部分第三章”) (2 )伊壁鸠鲁物理学和德谟克利特物理学在细节上的差异(“第二部分”) (3 )伊壁鸠鲁哲学和德谟克利特哲学是不同时代精神的体现(“附注第一部分第四章”) 3 .理论意义 马克思思想的起点:革命民主主义和唯心主义(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 4 .拓展阅读 恩格斯:批判谢林的三篇文章——与马克思出发点的异同 (三)哲学共产主义的战斗檄文:《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4.02)[文本导读(二)] 1.写作背景 《莱茵报》时期从宗教和哲学批判转向政治批判——报刊自由、“物质利益的难事”、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潮的传入——“精神自由”和“理性国家”信仰的破产——费尔巴哈 《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提纲》和《未来哲学原理》—— 《克罗兹纳赫笔记》和《黑格尔法哲 学批判》—— 《德法年鉴》:《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和 《论犹太人问题》 2 .内容提要 (1)把宗教批判转变为政治批判是德国批判运动深化的需要 (2 )把对德国政治制度的批判拓展到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是时代的要求 (3 )把部分的、政治的解放提高到彻底的、人的解放是德国解放的唯一途径 (4 )人类解放的 “头脑”和 “心脏”: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提出和最初论证 3 .理论意义 马克思世界观的最初 (第一次)转变:哲学共产主义和人本学唯物主义 (费尔巴哈 和赫斯)——第一次转变的主要标志 4 .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jinchenl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