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农林牧渔]玉米病害
农学系 玉米病害 玉米大斑病 玉米小斑 玉米锈病 玉米丝黑穗病 玉米瘤黑粉病 玉米纹枯病 玉米褐斑病 玉米青枯病 玉米细菌性茎腐 玉米白化苗和黄绿苗 本次课要求 准确诊断玉米病害 描述出每种病害的症状要点 知道每种病害的发生条件及原因 合理设计玉米病虫害的防治方案 玉米大斑病 玉米大斑病是玉米重要叶部病害。在我国以东北、西北和南方山区、华北北部的冷凉玉米产区发病较重。一般减产15~20%,大发生年减产50%以上。 在整个玉米生育期均可感染大斑病。往往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病,逐渐向上扩展。苗期很少发病,抽雄后发病逐渐加重。病菌主要侵染叶片,严重时也可侵染叶鞘、苞叶和籽粒 叶片发病 先出现水渍状或灰绿色的小斑点, 随后沿叶脉方向迅速扩大, 形成黄褐色或灰褐色梭形大斑, 病斑中间颜色较浅,边缘较深。 严重发病时,多个病斑相互连片, 使植株过早枯死。 田间湿度较大,大雨过后或露水较重时,病斑表面常密生一层灰黑色的霉状物(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症状特点 侵染叶鞘、苞叶和籽粒,病斑多呈梭形,灰褐色或黄褐色。枯死株根部腐烂,果穗松软而倒挂,籽粒干瘪细小。 诊断要点:叶片上出现梭形大斑,病部有灰黑色的霉状物。 玉米大斑病常与生理性大斑病区别 玉米大斑病病斑呈梭形,病部组织极易破碎,病部保湿后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 生理性大斑病一般不呈梭形,患部病组织不易破碎,保湿不出现大斑病菌的分生孢子。 初侵染来源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中越冬; 种子上和堆肥中尚未腐烂的病菌也能越冬,成为次年的初侵染来源。 病部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随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在玉米整个生长期内可进行多次再侵染。 发病条件 感病品种是病害大流行的主要原因, 7-8月份温度偏低,多雨高湿,日照不足,均有利于大斑病的发生和流行。 北方各玉米产区,6-8月气温大多适于发病,降雨就成为大斑病发病轻重的决定因素。 无论春玉米还是夏玉米,晚播、密植、连作、靠近村庄及地势低洼的地块发病均重。 农业防治 学生讨论 1.选用抗耐病品种兼抗大小斑病的玉米杂交种。 2.实行轮作,倒茬制度 避免玉米连作,秋季深翻土壤,深翻病残株,消灭菌源;作燃料用的玉米秸杆,开春后及早处理完,并可兼治玉米螟;病残体作堆肥要充分腐熟,秸杆肥最好不要在玉米地施用。 3.改善栽培技术,增强玉米抗病性。 夏玉米早播可减轻发病;与小麦、花、生甘薯套种,宽窄行种植;合理灌溉,洼地注意田间排水。 农业防治为主 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玉米大斑病经济有效的措施。 根据品种特性和栽培条件合理密植,降低田间湿度。施足基肥,适期追肥,氮、磷、钾肥合理配合。 利用该病存在阶段抗病性的特性,适期早播可避免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清除菌源,及时处理带病秸秆 药剂防治 1.玉米抽雄前后,田间病株率达70%以上,病叶率20%时,开始喷药,可选用9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在发病初期喷雾,每隔7~10天喷一次,连续2~3次, 2.选用10%世高、或70%可杀得、50%扑海因、50%菌核净等药剂。 玉米小斑病 玉米小斑病是温暖潮湿玉米栽培区的重要叶部病害。 随着抗病品种的推广,小斑病的发生为害基本得到控制,但由于大面积种植单一品种,在一些玉米产区小斑病仍发生严重。 玉米小斑病从苗期到成株期均可发生,苗期发病较轻,玉米抽雄后发病逐渐加重 。 病菌主要侵染叶片,严重时也可侵染叶鞘、苞叶、果穗和籽粒。 症状特点 病部初为水渍状斑点,后变为黄褐色。 有三种类型: 一是病斑为坏死小斑点,黄褐色,且有黄褐色的晕圈,病斑一般不扩展; 二是病斑长椭圆形或椭圆形,边缘颜色较深,黄褐色,病斑的扩展受叶脉限制; 三是病斑椭圆形或纺锤形,黄色或灰色,无明显边缘,病斑扩展不受叶脉限制。 前一种为抗病型病斑。后两种为感病型病斑,感病品种病斑常相互联合使整个叶片发生萎蔫,严重的植株会提早枯死。 天气潮湿或多雨季节,病斑上出现大量灰黑色霉层。 诊断要点 叶片上有数量较多的黄褐色椭圆形小病斑,病部有灰黑色霉层。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平脐蠕孢属 初侵染来源:此病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残体内越冬,分生孢子也可越冬,但存活率很低。 因此小斑病菌的初侵染来源主要是上年玉米收获后遗留在田间、地头和玉米秸垛中尚未腐熟的病残体。 病斑一旦遇到潮湿条件就能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助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 在一个生长季节中小斑病可以进行多次再侵染。 发病条件 大面积推广和种植感病杂交种是导致部分地区该病大发生和流行的主要原因。 在7-8月份,如果月平均温度在25℃以上、雨日、雨量多、露水大的年份和地区,小斑病发生重; 凡是田间湿度大、植株生长不良的各种栽培措施都有利于小斑病的发生; 小斑病菌对氮肥敏感,如果玉米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专升本语文资料.docx VIP
- 西南15G701-2-混凝土结构轻质填充墙构造图集.pdf
- 《在祖国怀抱里课件》小学音乐冀少2011课标版三年级上课件.ppt
- 烹饪专业调研报告.pdf
-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项目2城市轨道交通危险源辨识与安全标志.pptx VIP
- 铁工电〔2023〕54号 国铁集团关于印发《普速铁路工务安全规则》的通知.docx VIP
- 新人教版(部编)一年级语文上册《文语文园地六和大人一起读》优质课教案_20.pdf
- 燃气管道第三方施工管理安全技术规范.pdf
- 生活中的位置(课件)2024-2025-学年度苏教版(2024)数学一年级上册.pptx VIP
- 说课评价量表.doc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