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高等油藏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4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工学]高等油藏课件

第一章 高含水期剩余油形成机理 第一章 高含水期剩余油形成机理 第一章 高含水期剩余油形成机理 第一章 高含水期剩余油形成机理 第一章 高含水期剩余油形成机理 第一章 高含水期剩余油形成机理 第一章 高含水期剩余油形成机理 第二章 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 一、宏观剩余油分布规律 从剩余油成因和分布看,高含水期的剩余油在油层的分布特征是:高度分散,相对富集。一般来说,研究宏观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应该从平面、垂向两个方向考虑。 第二章 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 1.剩余油平面分布规律 1.1 正向微构造剩余油 第二章 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 1.2 砂岩边部剩余油 在砂体边部,一般储层物性相对较差,砂体的中部,孔渗性较好,难以赋存剩余油。在油田投入开发早期,由于受当时工艺条件的限制,边部油井产能较低,因此采出程度较低。进入油田开发后期,高渗透油层已水淹,剩余油相对赋存于砂体边部的低渗透区域。 1.3 注水(聚)非受效区剩余油 由于油层的非均质性或者是不同注采井网位置的影响,沿着连接注入井井点与采油井井点的方向,油层受效好,水洗程度高,剩余油饱和度较低,而在其他方向,尤其是垂直于连接注入井与采油井方向上,油层受效小,或者是没有受效,剩余油饱和度高。如图2.2所示。 多口油井和多口水井间的滞留区,主要是因多井相互干扰产生的压力平衡区,其剩余油饱和度也高。 第二章 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 第二章 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 1.4 断层附近剩余油 第二章 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 2.剩余油垂向分布规律 2.1 层间剩余油分布 层间剩余油的分布主要受层间非均质性的影响。从而导致均质性较好、物性好的小层水淹早,采收程度高,而剩余油分布在非均质性较强、物性较差的小层内富集。 2.2 层内剩余油分布 层内剩余油分布,主要受沉积韵律的影响。尤其是渗透率下高上低的正韵律油层。在注水过程中,注入水大量进入油层的下部并沿着高渗带快速突进。重力作用又加剧了下部油层水洗程度,这就使得油层上部可以赋存剩余油。 第二章 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 层内夹层对后期剩余油成因和分布规律起着主导作用,夹层分割控油的模式有“偏心夹层控油”和“中心夹层控油”。偏心夹层控油是指夹层位于油层顶部和底部时,夹层与隔层之间形成剩余油富集(图2.3);中心夹层控油是指发育在油层中部的多个夹层形成的多段互层状剩余油富集(见图2.4)。 第二章 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 第二章 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 第二章 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 第二章 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 二、微观剩余油分布规律 一般来说,研究微观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特征有两类:一类是占较多孔隙的连片状剩余油,它分为水波及域外的片状剩余油和水波及域内的簇状剩余油;另一类是占据较少孔隙的分散型剩余油,主要有柱状、膜状、角状、斑块状和孤岛状等形式。 第二章 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 1.连片状剩余油 片状剩余油是指在微观模型驱油试验中,由于注入水未驱到而滞留于模型边角处的剩余油(如图2.9a)。簇状剩余油是指被通畅的大孔道所包围的小喉道控制群中的剩余油,主要是由于注入水在孔隙空间内的绕流形成的(如图2.9b)。 第二章 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 第三章 高含水期剩余油描述方法 一、油藏工程描述方法 1.综合分析法 综合分析法是利用精细地质研究成果、动态分析资料、测井解释资料、密闭取芯检查井、数值模拟结果等进行综合分析,全面研究剩余油在平面、层内、层间的分布规律,找出剩余油富集区,提出提高采收率的挖潜措施。 2.计算法 计算法是根据单井生产数据,采用油藏工程方法计算某一生产时刻的该井的剩余油饱和度、剩余储量等。油藏工程计算法主要有物质平衡法、无因次注入—采出法、水驱特征曲线法、渗饱—水驱曲线法、水线推进速度法等。 第三章 高含水期剩余油描述方法 2.1 物质平衡法 基本原理是计算地下岩石孔隙中油所占有的体积,然后用地面重量单位或者体积单位表示,其基本公式为: 该方法适用于油藏开采一段时间,地层有明显压降(大于1MPa),或已经采出可采储量的10%。对于油藏类型,较适用于封闭型的未饱和油藏、高渗透性的小油藏及连通性较好的裂缝性油藏等,而对于低渗透的饱和油藏计算结果不理想。 第三章 高含水期剩余油描述方法 2.2 无因次注入—采出法 油井注入量、采出量与采出程度有如下关系: 当进入特高含水期后,采出程度与注入倍数有: 联立上面三式可得剩余采

文档评论(0)

jiupshaieuk1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21213523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