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讲中国音乐美学史概要
中国音乐美学思想史概要 第二讲 前言 中国音乐历史与整个中国文化一样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音乐就已灿烂辉煌,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社会生活的音乐实践必然促使人们思考一系列关于音乐的重大问题,形成理论形态,便出现了音乐美学思想。 据可靠文献记载,中国音乐美学思想最早出现于西周末年。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五个历史时期,即: 西周末年至春秋末年时期 春秋末年至战国末年时期 两汉时期 魏晋—隋唐时期 宋元明清时期。 一、西周末年至春秋末年时期 大约自公元前8世纪上半叶至公元前6世纪下半叶,是中国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社会大变动时期。尽管记载的文字只有零星语录,其中却提出了重要的音乐美学范畴,蕴涵深刻的音乐美学思想。它们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光辉起点,涉及的音乐美学基本范畴有以下几对: 1、“和”与“同” “和”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最重要的概念。 《国语·周语下》明确提出“乐从和”的命题。认为音乐的特征是和,音乐之美在于和谐。 西周末年的史伯认为“和”是“以他平他”,即异物相杂不同的事物相辅相成。所以“声一无听”,而要“和六律以聪耳”;以高低不同的众多乐音组成悦耳的乐曲。(《国语。郑语》)。 春秋末年的晏婴则认为“和”既由不同事物构成,又由“大小”、“疾徐”、“短长”、“哀乐”等对立因素构成,认为“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专一,谁能听之。”(《左转·昭公二十年》)。 所以中国古人认为“和”并不是“同”,对后世影响深远。 2、“中”与“淫”。 “和”的思想必然产生“节”与“度”的概念。出现有节无节、合度与不合度的问题。于是就提出了“中”与“淫”这对范畴。 “中”即和谐的、平和的、适中的音乐,能使亏损得到补充,使淤积得到宣泄,即《左传》记晏婴语“济其不及,以泄其过”。 不适中、无节制的音乐就是“淫”声。民间音乐充分表现思想情感,大喜大悲,因此把当作“淫声”。必须肯定“中声”,否定“淫声”。 和与同、中与淫两对范畴有相通之处,和才是美,同则无美;中才是美,淫则是丑。这种观点对后世影响同样深远,如孔子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等。 3、音与心 认为音乐与人心密切相关。平和的音乐能使人心平和,从而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通融和谐。所谓“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左传》晏婴语)“上作器,民备乐之,则为和”。《国语·周语下》 4、乐与礼 中国早期礼和乐是不可分的社会规范活动。礼乐一体,政治与音乐密切相关。一方面乐受制于礼,必须“为礼以奉之” ,“修礼以节之”。另一方面礼受到乐的辅佐,使人心和顺,上下和德。这一点后来的儒家特别推崇。 5、哀与乐 从言论上看,多数人倾向表现乐而否定表现哀,尤其是统治阶级。究其原因,一方面认为哀的音乐会使国运衰弱,另一方面表现悲哀的多为民间音乐,反映了人民对统治阶级的不满,被统治阶级认为对和谐不利。 6、阴阳五行音乐思想 这时的人们均自然之“六气”(指阴、阳、风、雨、晦、明,主要是阴、阳)与五行(金、木、水、火、土,以土为主)来解释音乐。 尤其重视音乐与风、气的关系。(气是自然的造化,是天地所生,风是气的运行)。一方面认为音乐来自“六气”与“五行”,是对自然之风的模拟,所以要“省风以作乐”(《左传》),考察自然之风以创作人为之乐; 一方面“乐以开山川之风”, (《左传》)。音乐可用来开通山川自然之风,使它畅行无助。用音乐来听测风声的强弱,预知战争的胜败;也可用于农事,用音乐来预测风气是否利于农事,进而调节风气,使风调雨顺。 这些音乐美学思想强调音乐与自然的关系,影响到后世形成道家的自然乐论。 二、百家争鸣时期 (即春秋末年至战国末年时期,公元前5~公元前3世纪) 这一时期由于“士”阶层的空前壮大,这些“士”们纷纷著书立说,广收门徒,大开私人讲学风气,四处游说,互相辩难,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从而开创了中国古代史上思想最为活跃、学术空前繁荣的时期。 这一时期音乐美学思想也极为活跃,主要集中在儒、道、墨、法、杂家等诸子言论中。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成型、成熟的阶段。 1、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可用“礼乐”思想来概括。它发端于孔子,发展于孟子,集大成于荀子。 (1)孔子提出“尽善尽美”(《论语·八佾》)的审美思想。但他还是以善为核心,重善轻美。 (2)孔子高度重视音乐的社会功能,认为诗、乐有“兴”、观、群、怨的作用。(《论语·阳货》)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认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孝经·广要道》) 认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秦伯》 (3) 提出了“思无邪”(《论语·为政》)。“乐
文档评论(0)